第十六章 北伐尾声:苦涩的凯旋班师(第3/4页)
这里,估计冯胜有意无意疏忽了一点:机动作战能力极强的傅友德所部骑兵适合担任这种奔袭任务,自己所部乃步骑混合,行军速度必然受到制约,应该布置在贺宗哲必走要道,这才是稳妥的用兵之道。
其结果令人郁闷:冯胜所部进军声势过大,被贺宗哲及时得知,这时的贺宗哲哪里有同明军决战沙场的闲情?兰州附近也抢劫的差不多十室十空,没啥油水了,还能有什么作战欲望?
所以,在冯胜大军“迅速”接近兰州之前,贺宗哲便率领在抢劫中“爽绝”了的部队,由迭烈巡(地名)渡口渡过了黄河扬长北去,冯胜大军千里劳师却只能看见一片破壁残墙,一些幸存的百姓现在欲哭无泪,连痛骂鞑子的力气也没有了。
不过,右副将军的运气还算不错,贺宗哲紧急远飏而去,竟然有手下亲信不愿再陪他过这种流亡生活,其部下崔知院等二十七人趁机开了小差,主动投诚到冯胜军前,被冯右副将军连同战马二十四匹当做战利品送到了徐达军营。
大概也就是在这时,在冯胜心中留下了“迁边民于内地”的种子,日后这个措施还就是经朱元璋批复实施,甘肃宁夏西部大量百姓被强行移民陕西内地,至于此举的功过是非,后人们至今没有定论。
赞同明朝这种“空城”防骚扰的占多说,就连明史也赞誉,边民内迁使边地空出了无数良田,明朝军队得以实施军垦,边防士卒自产自食,“兵食饶足”。
实际上其中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强行收百姓土地为“国有”,怎么着也是一种强盗行为,不管你所声称具有任何伟大理由,将人民由自己土地的实际主人变为名义主人都是一种蛮不讲理大缺德。
话题扯远了,还是回到“大获全胜”的冯胜这里。虽然战役目的落了空,但毕竟达到了稳定兰州局势的目的,冯胜还是能算做凯旋班师回到了庆阳。
但就这次驱逐贺宗哲战事来说,南京的朱元璋大概看得最为明白:专门颁旨赏赐傅友德二百金,却没分给主将冯胜任何花红——这是后话。
不过,这次代理大将军职务的冯右副将军班师过于积极了,也班师班的过远了点:一口气回到了南京城!
86
冯胜回到庆阳之后,怎么琢磨也觉得味道不对:虽然自己被委以接替徐达“总制军事”的主帅重任,但是,眼下没有大仗可打了呀?胡虏群小已经基本被驱逐到了漠北,丧胆之犬不敢回头撕咬,自己这北伐主帅这时还能去伐哪个?
关键还有:北伐以来,自己可谓战功卓著,现在天下平定已成定局,皇帝诏命徐达、汤和还京说的明明白白:议定封赏!也就是说,之前的辛苦今天要得到回报了,等于种了一年庄稼到了收获的季节。
这时在不在皇帝身边,那可是关系极大,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跟随自己血战多年的部属着想吧?大将爱兵要爱在关键时候,这个节骨眼上可不能让手下勇士们吃了暗亏。
冯胜还有个按捺不住的心底欲望,那就是:率领大军凯旋班师回京,从古至今都是做将军的无上荣光之事,冯胜做梦都梦到这种场面!百姓欢呼于道旁,将士焕发于队列,皇帝亲迎于郊外,自己献俘于阙下!这种“千年等一回”之荣耀,人生能得几回?
于是,冯胜甚至连向皇帝打招呼请示这道程序也省略了,留下了少量部队,由都督佥事吴祯代理自己主持军务,稀奇事儿出现了:本来就是代理别人的冯胜又让别人代理了自己,率领马步三军浩浩荡荡南返回京,一路之上,得意之情见于言表自不必说。
估计这时的冯胜是在有意疏忽请示皇帝,一旦朱元璋下旨阻止自己回京怎么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么!自己也就实践上这么一回兵法名句吧。
可是,眼下已经十一月末,北方的初冬也是格外寒风凌厉,小雪粒乘西北风砸在后背也令人极为难受,沿途又没有了供战马随时垫饥的野草,是不适合大部队长途行军的季节,但冯胜没有理睬这些,还是下令大军上路,结果竟然大量士兵被冻饿导致伤病。
尤其那些因此丧命于途中的士兵,没有死在沙场的刀光血影中,却遗憾地倒在了凯旋的归途,世间所哀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