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艰难的庆阳攻坚战(第3/6页)

平日都是催动坐骑铁蹄践踏敌军步卒,今个却一切反了过来,一下沦为别人马蹄下的肉团,谁能不惊恐气恼?

耳边只听“砰砰”作响,天空好似流星落雨,一道道都是明军借助发射铁筒射出的火箭,那东西据说能一响射出二十支拖着亮尾巴的箭矢,手足无措的夜袭队员们如何应付这种密集箭雨?

最可怕的却不是这些“远程武器”,黑暗中最使人恐惧的是突然而至的敌军战马,大家对这东西太熟悉了,两条腿是怎么也逃不过四只铁蹄的,唯一的求生之道就是立即跪下高举兵器,就这还要看对方骑手心情如何,甚至要看对方战马的心情如何,能在马蹄前逃得性命实际上大多靠运气!

幸亏老天有眼,今夜无月光,漆黑的夜幕掩护了不少生命,张良臣在城门洞还是等到了数百惊魂未定的勇士,却是一个个狼狈不堪,进得城来大多一头栽倒,更有百余士兵从此再没能醒来!谁都明白,这是被剧烈奔跑累死的。

张良臣这才明白:敌军有备,徐达看来确非凡品!自己偷鸡不成反而蚀了一把米。

可是,那又能怎么样?自诈降成功实施之始,张良臣便堵死了自己的一切退路,现在就是有心投降也不可能了,活命唯有一途:持城固守!希望不是没有:徐达二十几万大军聚集庆阳四周,每日需要消耗粮草多少?

徐达自然更明白这点,经过充分准备之后,随即开始了对庆阳的攻城战。

一经城头接战,徐达才真正领会了张良臣另一面:狡诈之外更有凶狠。

张良臣亲自坐镇城头,镇静指挥协调守城各部,中军卫队几乎成了救火队员,哪个城门出现危机就扑向哪里,所有城墙乱石积堆,根本不用什么抛石机之类,俯在城墙花垛后的元军士兵只要看见明军云梯,顺势推下去就是,问题是这种情形往往出现在明军的突击队员攀爬到一半时,这下伤亡大增,就连撤回都要遭受城头弓弩的大量杀伤。

强攻无望,徐达也打造了高于庆阳城墙的“云车”——即装有木轮的高木架,上有牛皮掩体,能抗住敌军的箭矢——但张良臣的弓弩兵强弩不但射程极远,箭头更绑上了火把,往往“云车”距城尚远就被点燃,根本靠不上去!

徐达也曾试过偷挖地道进入城内,结果也是以失利告终:张良臣也早就防备此招,于城墙下屯兵洞埋设了许多大瓦缸,地下一有动静监听的元兵就能判断出大体方位,于是元军紧急从城内该处开挖横沟,城内水源不缺,横沟内被灌满了水,明军的地道无法继续施工——连连发生“透水事故”,就算地下有着精煤、金矿又怎么了?也不能以生命换效益呀!

但是,城内的张良臣日子过得也不轻松,这么一来二去,转眼一月将过,庆阳城内的粮草只耗不进,算来也就仅能支撑月半左右,事情就明明白白摆在这儿了:一线生机在于外援!

外援何在?说穿了也就宁夏王保保有这个实力,这真是造化弄人!转来转去还是要依赖这位昔日的大敌。

只是,有能力与实力不代表有气魄,那个王保保能看在大元帝国的份上尽释前嫌么?出兵进击一个刚刚战胜过自己的对手,毕竟要冒天大的风险,更何况,这个对手已经不是昔日太原城下的两万轻骑,而是十倍于此的兵力,这几乎是在主动招惹猛虎发威!

就像一个快要淹死的落水者,张良臣只能绝望伸手,哪怕是在捞一根纤细的树枝。六月十九日这天深夜,张良臣的亲信竹苛等人缒城而下,前往宁夏向王保保求援。

俗话说“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不定这位朱元璋口中的“当世奇男子”能够创出奇迹。庆阳城能否解围转安,也就只能寄托在此人身上了。

俗话说的好:有枣无枣打几杆子再说!反正行动胜于等待。

70

但就是这唯一的求援行动让张良臣更加丧气。

半夜出城时甚为顺利,根本没有惊动明军,哪知道第二天中午,庆阳城下便挂出了竹苛等人的脑袋!

事情不用多加分析,这是在前往宁夏的路上遭遇了明军,至于是被阵斩还是被俘杀已经不重要了,徐达这是在提醒张良臣:别做梦了!外围的封锁更严密,这是一张天罗地网,一只麻雀也飞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