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常遇春主军的北伐之路(第7/9页)
其实,李文忠也知道皇帝在出征前对常遇春的面嘱:“为将者万莫擅离中军,作为一个统兵大将,哪能动不动冲上前线与一个小校去争战功?”但常遇春对厮杀的嗜好乃天性所致,谁嘱咐也不会有什么作用,更何况常遇春在李文忠心中那可是“偶像”级别的人物,所以李文忠的态度只能是两个字:照办。
不过,李文忠还是尽了自己副将的职责,向常遇春建议:“将军可以率我军骑兵疾进锦川、鹿儿岭,直扑全宁,但奔袭全宁不妨作为佯攻,我军越过大宁,置该地元军不予理睬,大宁之敌必然庆幸而疏防,那时我军集结主力回头一口吞掉大宁,辽东的纳哈出必然以为我军意在辽东,当会重兵布防于锦州一带险山之后,如此我军西进上都之侧后威胁自然一举解除!而且,拿下大宁,定会使开平的元帝疑惑我军兵锋所向,从而安居上都,我军则趁机轻骑西进,数日之间即可抵达上都城下,若皇天庇佑我军,说不定能将元帝一网兜住!”
这建议太诱人了!常遇春迅速在心中盘算了得失,当即拍板:“偏将军所言甚是!一切就按将军方略,不过……奔袭全宁不妨假中有真,必须当真给也速一个狠狠的耳光,不然也速主力若在,我军还是不能放心西进。”
李文忠瞬间明白了:用兵妙在虚虚实实之间!
这等神鬼难测之机变,就算是那位“当世奇男子”王保保亲自在此主军,估计也难占得上风!
就此,明军的两位前敌主将达成共识,也就是说:在明军未出动之时,前敌统帅部已经商定了总体作战方略,其实在也速仓惶撤军通州之时,全宁、大宁,甚至元上都的命运已经大体确定了!
不过,全宁毕竟不是锦川,也速也不是被突然袭击的江文清,以常遇春所率的一万骑兵面对的将是也速所部四万余精骑,更何况,这次蒙古人是以逸待劳,而明军却是真正的长途奔袭,疲惫可以预见,没有后续兵力,没有持久的后勤保障,反观元军,却是有全宁城就近供应大军,就任何人来看,这战事实际上不容乐观!
巧了,常遇春要的就是这种具备绝对刺激的战势!不如此,怎显名将风采?
策划作战绝对精明的常遇春当然不是在豪赌蛮干,因为在常遇春看来,能使对手认为必胜的棋局,胜机的出现恰恰就在棋手认定胜局到手的那一刻,那时就是最佳战机!
60
常遇春在率部疾进至涂河与落马河交汇处时使用了一招最简单的花活:分兵一千顺落马河西上,明令带队将领于最适强渡地点摆出一副由此渡河的架势,然后集中精力防备敌军由此渡河逃窜,这就足够了。
而常遇春自己则率部继续沿涂河北上,并且行军也改为了晓宿夜行,并且速度不快,吩咐部下尤其重视保持马力。
两天之后,常遇春率部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渡过了南北走向的涂河,从侧后东北方向来到了全宁城下。
摆渡涂河比起跨越那两条东西走向的扢扠河与落马河容易多了,不但水势较缓,而且沿河无元兵,不但渡河时如同闲庭信步,之后的向全宁城进军也是一路无战事,连个元军的游骑也没有见到。
现在连所部将士也都认定:拿下全宁城没有问题了,跟着常将军打仗就是痛快!几乎永远都能遇上做梦都梦不到的好运气!
令将士们意料不到的是:距离全宁城不远,常遇春却突然下令:分兵一千继续进击全宁城,到了全宁城下之时,只要摆出一副准备强行攻城的架势即可,无明确军令,不准擅自攻城!
而常遇春下令剩余全军就地隐蔽休息,随即派出了数起游骑探马。并且明确下令:一旦发现从全宁城内突出来的蒙古散骑,万莫惊动他们,远远跟随并及时派人回报就是。
这是常遇春临战稳妥之处:全宁城虽小,但城高墙厚,自己的骑兵对于攻城当然非其所长,即便能够强攻而下,常遇春也不愿这些宝贵的部属在强攻全宁城时遭受重大伤亡,他们的使命在上都,在可能出现的追捕元帝之刻!
当务之急是寻找到也速的主力所在,地理不熟的明军唯有依赖蒙古向导,而最可靠的向导莫过蒙古人自己的传令兵。常遇春自始就认定:也速主力不会龟缩于全宁城内,肯定正潜伏于城外某地,正准备对强渡的明军给予突袭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