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常遇春主军的北伐之路(第4/9页)

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常遇春的北伐军竟然兵出松亭关(今喜峰口北十公里),看苗头还就是奔全宁而来!

但是,假若这次明军进犯目标是辽东的纳哈出呢?虽然这是也速求之不得的态势,也是一厢情愿的愿望,但由于全宁毗邻辽东,也难免会被殃及池鱼,因此,也速在退兵全宁时留下了一名骁将:大元国公江文清,命其率万骑固守锦川,屏障全宁。

解释一下锦川。

锦川其地在元、明史书中均无确切记载,许多文、史杂家都把元末的锦川之战与锦州混在了一起,称明军出关后首先进击锦州,其实均是没有细察锦州地理位置,锦州位于辽东沿海数百里之外,明军除非弄到大量今天的直升飞机,否则如何能到得了锦州?

也有文献把这个“锦川”解释为一条河流,其实,锦川应当是处在燕山北麓的一片屯军之所,绝对与几百里地之外的锦州没啥关系,常遇春没有必要东进大海边远征锦州,以步兵为主力的明军绝对不会绕到锦州去招惹拥兵二十万的元太尉纳哈出,朱元璋也不会允许常遇春去做这种傻事,后文自会解释原由。

根据好多那时人书信以及确切战争爆发时间推断:锦川应该距离长城松亭关不到两天路程。

锦川无城,乃进军全宁与辽东的共同必经枢纽要道,若单是为了防守全宁,本应再退一步至鹿儿岭,此处得地利,易守难攻。但江文清既为元廷国公,领此重任,怎肯落个畏惧明军的名声?尤其不愿得罪左侧后辽阳拥有重兵的太尉纳哈出,若退守鹿儿岭,则无疑表示正在将明军竭力驱赶往辽东方向。

当然,关键还是由于江文清的自信:明军大都是步骑联合作战,其中步兵是主力,但也正是由于这点,明军的行动才不得不笨拙了许多,江文清有的是时间布防列阵,等明军乍到之刻,看咱演一出骑兵践踏步兵的好戏!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应该还是人算——那常遇春竟然不按常理出牌,不顾步兵大队主力,而是以一万骑兵为前锋,孤军疾进,在江文清万万没有料到的时刻突然出现在了锦川防线!

江文清大惊失色!急忙传令列阵迎敌,却勉强有半数士兵能抢时间将马鞍放在了马背上,而明军却不知多少,遮天铺地席卷而来,江文清眼见胜仗不是这种打法,只得忍痛下令全军撤退鹿儿岭。

但是,得势不饶人的常遇春却不肯就此放过主动示弱的元兵,数千放下武器的俘虏留给了后面主力步兵收容,自己却率骑兵大队穷追不舍,以致元军在鹿儿岭也没能站住脚,一道天险就此让给了明军。

还没喘匀气的也速感觉在全宁待不住了,可是现在还能兵退何方?率部回上都?使不得!一来在皇帝面前讨不了好去,二来岂不是将明军步步引进自家大门?

也速琢磨再三,目光终于投向了一处战略要地:大兴州!

解释一下元末大兴州地处:据《大清一统志》,兴州位于古北口外滦河上,应该是大都至上都官方驿道关外的出发地,但此地与大都近在咫尺,属于明军实际控制范围,若常遇春经古北口直击上都开平,则是必经之地,但此时的明军已经逼近上都东北方向的全宁,所以,也速眼中的大兴州不可能是古北口外的兴州。

《元史》载:“兴州领兴安、宜兴二县”——这个兴州归属辽东大宁路,位于大宁东南,与上都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所以这个也不会是即将爆发大战的“大兴州”。

提前说一下这次常遇春北伐的主要战事顺序:出北平东北方向的松亭关之后,首战锦川,之后干脆不理睬右前不远的大宁,直接北进全宁,回头收拾了大宁,继而西进大兴州,在此地的新开岭歼灭元军主力之后,两天后即兵临上都。

由此推断:屏障上都的“大兴州”当在上都开平不远的辽河支流落马河上游一带。

这时也速的打算:若能重兵抢占此城,则如同扼住了常遇春西进上都的咽喉之地,常遇春就是再厉害,也不可能长期置大军于荒山野岭,前有坚城不能克,唯有退兵一条路,那时趁势追杀,大胜可期也!

退一万步说,就算大兴州不能久守,及时退往新开岭山区也就是了,到时候凭险阻击明军,可保上都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