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棋逢对手:徐达与王保保的太原对决战(第2/8页)
看来中国文化就是博大精深,早就准备好了这样的成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且不说从背后恶狠狠扑来的王保保,再看看太原城下的徐达的状况。
37
徐达在这次进军山西初始便确定了大体作战方略:那就是置大都而不顾,坚决围了太原,这是兵法中的老套路,叫做“批亢捣虚”,也有着“围魏救赵”的味道,王保保的太原被围,大都定然会转危为安,按照史载徐达的原话就是:“北平有孙都督据守,且有坚城,不足为虑”,眼前的目标就一个:太原!
徐达这时的想法恰与王保保配合得严密无缝:太原被王保保经营数年,虽然暂时兵力空虚,但也决不是那么轻易被攻克的,大军直扑太原之目的固然有为大都解围的功效,但这还只是一个布局过程,真正的目标还是王保保麾下的十万骑兵,不除掉这个绝大的隐患,明军就谈不上平定山西,进击甘陕,甚至追歼元顺帝到上都。
徐达不会当真挥师强攻太原,把自己的精锐消耗在攻坚战中是最不明智的举动。
但是,距离太原不远的大明部队也有难处:南路军初败,进军谨慎缓慢,而攻占了渝次的常遇春部皆是为全军开路的骑兵部队,数量有限,由于山西与河北之间的道路都是山地行军,北路主力步兵还只能陆续赶到,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时间:谁的主力能先一步集结到太原城下?
解释一句:明军北伐时步骑比例没有确切史载,但参考常遇春主军继续北伐时,由于要横穿大漠,长途奔袭,理应骑兵为主,但还是仅有一万骑兵配备八万步兵,所以,徐达的北伐军步骑比例大致在十比一左右吧。
所以,既然常遇春的前锋部队全部由骑兵构成,其具体数量不会超过两万多少。
但常遇春其人,见了阵仗向来不考虑数量多寡,这在之前的塔儿湾大战中有明证:竟敢以单人独骑去冲击五万骑兵组合大阵!所以,此刻这位“猛男”最为迫不及待:早就听皇帝朱元璋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王保保,乃世间奇男子也!”常遇春憋足了暗劲,一定要与这位“奇男子”在沙场过过招,刀光血影之中,“奇男子”未必成不了“奇鬼子”!
不光这位常胜前锋,常遇春的左右先锋参政傅友德与行省右丞薛显以及指挥俭事郭英等也一直摩拳擦掌:不就一个王保保吗?莫非这家伙能是铁铸的脖子?到底是你哥们儿的脖子硬还是爷们儿的刀快?那可要战场上试试再说!
唯一不那么乐观的就是征虏大将军徐达:立即摆出强攻太原的架势是必要的,不然那王保保怎会迅速从大都方向撤回主力?咋呼的越是像模像样,王保保的部队就越会不顾一切赶路行军,如此来到太原城下必然人困马乏,明军正好歇足了精气神儿欺负累乏汉,能节省多少军力?
但是,自己的部队虽然要摆出强攻太原的样子,其实还是要全力构筑掩护工事,以对付背后必然扑来的蒙古骑兵,自己前锋的这点宝贵的骑兵要面对王保保十万铁骑的冲击,胜负并不那么乐观!
若是能有时间集结步兵,给王保保布置一个大大的口袋,那就无疑是最稳妥的心想事成了,只是,王保保会这么从容不迫行军么?
这就事在人为了。
徐达紧急下令南路汤和尽快赶到太原城下;吩咐常遇春做好血战准备,自己北路的步兵主力则宁可丢掉辎重不顾,也要火速赶到太原城下。
遗憾的是:王保保比徐达所预料的还要“狼性”十足!不光催军连夜赶路不说,还专门抽出了一万精骑,派了一员得力将领率领,以奔驰的速度直插太原,军令如下:不要理睬掉队的马匹,宁可累死马,不准勒马缰,抵达太原之后,立即开战,任务就一条:冲进太原城,然后配合太原守军杀出城外,与本王主力前后夹击明军,坚决不给徐达留出喘息布阵的时机!
时已隆冬,万木萧索,北风呼啸却增铁甲凉意;乌云低垂更显战场诡异!大战前的瞬间寂静最能使人窒息,但是,此刻双方的士兵却都正在拼命消耗体力,元军在连连挥动马鞭疯狂赶路,明军在连夜拆卸车仗搭建简易防卫工事。
现在的时间属于谁?是徐达?还是王保保?还不好说,最好老天能有意偏颇:立即来上一场大雪,那样辛苦赶路来到太原的蒙古兵就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