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战败思良将:顺帝终于想起了王保保(第4/6页)
王保保还有一个深藏在心底的军事机密!这次出兵大都就是虚招:在王保保看来,眼下的大都不过是一个大大诱饵,当真进军大都城下,哪里能有胜算?南人据守坚城,人多势众,士气更不必说,人家又是得胜之师,自己的这点血本虽然也有十余万铁骑,但也只能称为“亡命之徒”,与明军拼命?傻瓜才会干!
元大都是明军为自己布下的诱饵,自己也有个大诱饵呀!那就是太原,王保保断定:此刻的徐达也在挂念着太原,只要得知自己主力北出,肯定会趁虚兵出山西,那时元军将反客为主,于太原坚城之下拖住明军主力,自己适时率部横插明军背后,这之后的战局么——还用多想吗?
说不定能一举三得:保住太原;重创明军;若能紧急请旨调来北撤的元军直下大都,难说不能当真收复大元京师!
而此刻的明军主帅徐达,恰恰与王保保来了个“英雄所见略同”,两人想到一块去了!
明军主力进兵山西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是,最令徐达忧心的就是太原王保保的蒙古主力铁骑,与有着后踞支撑的蒙古铁骑作战,怎么也是件不划算的买卖,王保保不是一般的蒙古将领,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与明军纠缠到底!
但明军在时间上拖不起,大多地方都是新收抚的,一旦战局不见起色,极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变故!
而现在的元大都,恰恰成了令元军垂涎三尺的香饽饽,最期望的局面就是:王保保主力离开坚城来收复大都,那时明军才会有机会趁虚而入,只要拿下了太原,王保保也就成了丧家之犬,一支失去了根据地的部队,再怎么善战也就成了无根之草,叶黄茎枯是早晚的事儿。
两人不谋而合,就在王保保率军离开太原的几乎同时,徐达也命都督副使孙兴祖、佥事华云龙率本部兵马留守大都——北平,自己与副将军常遇春等率主力大军开向了山西。
这时的徐达与王保保,都认为对方中计,都在暗自庆幸: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34
现在的大明北伐军其实应该称之为西征军。
“西征军”现在有了南北两路:由副将军常遇春为前锋的主力部队南下保定,准备经中山、真定一线进击太原,这是北路军,当然也是这次进军山西的主力;徐达本人则做为主帅,驻马漳德一带居中协调南北两支大军。
所谓南路军,即由偏将军汤和为主将、冯胜为副将的怀庆明军(河南怀庆),由此地翻越太行山进取太原最为近捷,而且是从南部进入山西,以对太原形成夹击之势,估计:这支明军背后的部队最能吸引太原王保保的注意力。
因此,徐达传令汤和首先率部出动,这虽是一支偏师,但徐达心里明白:这是两位对弈高手于布局之时投下的首颗棋子,其作用至关重要,甚至能够影响两个对手对今后的布局与攻防大势的运子方向。
汤和本来受命在明州造船,负责经海路向直、沽(今北京、天津)运送北伐军所需粮草,但当时海上经常刮飓风,船只路损太大,明军只能将南方的粮草运到到镇江即返。因此,汤和这支后勤部队也就变得无足轻重,北伐军拿下大都之后,汤和便划归了徐达节制,成了北伐军的一部分。
作为一支后勤保障部队,汤和在这次北伐中一直得不到大显身手的机会,此刻的汤和一下变成了南路军的主帅,甚至可称为北伐全军的前锋,其兴奋度是可以想知的,南路军一路进展迅速,部队顺利翻越了太行山,进占山西南部门户泽州(今晋城)。
太原的王保保得知泽州示警,心中大乐,此时正是忽悠明军的大好时机!摆出一副全力出援泽州的样子,自己正好率主力北行大同然后东进直击居庸关,至于徐达?肯定还有其它招数袭击太原,但这种态势却正是王保保求之不得:占领大都的明军主力若不向山西出动,元军怎敢逼近大都?
能不能出现这种形势?元军主力逼近了已经兵力空虚的元大都,徐达主力紧急来救,而自己正好以逸待劳,置大都不顾,翻身给徐达主力狠狠一口,最好能打上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如此天下局面将立时改观!
至于泽州?偏于山西南部一隅,得失无关山西大局,再说,对于南人这些泥腿子农民军,王保保也确实打心里瞧不起,先前的那些元军一再败绩,那是世间无英雄才使竖子成名,当你们真与我王保保交了手?你们会领教什么是真正的蒙古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