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直击元大都:“窝心拳”终于出手(第5/6页)
因此,徐达仅仅是于攻占通州的当日,向大都派出了侦察游骑。奇怪的是,明军的侦察员一直奔驰到了大都城下,却见这大元京师的城墙之上如同不设防一般——“至燕都城下,不逢敌兵,城上亦无旗帜,疑有伏兵而回。”
这种非正常情形的确把战场老油条徐达给忽悠住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现在元兵军情不明,怎能贸然进兵?
就这样,大明军阴差阳错在通州等了三天,却并没有等来元军铁骑前来迎战,徐达只好“被迫”向元大都进军:八月初二,北伐大军终于“分兵为左中右三路”向大都挺进。
五十余里的向大都进军途中,据史载,仅仅遇到了一股元兵。
徐达传令勇将尹坚冲阵,这尹坚也是大有常遇春战场之风!出马即“两手擒两元将,皆金虎符,衔刃于口而弛,元兵莫敢近”(佩“金虎符”的元将应为统领万骑的高级将领“万户”) 。
但是,北伐军在通州耽搁了三天,这不能不说是明军主帅徐达的一个重大决策失误!若迅速进兵围了元大都再坦然休整,说不定将会给明朝省下了今后多次北伐的巨额军费,更不用说无数将士的生命。
话又说回来,若一旦把元顺帝兜在了网里,也难说蒙古人不来个真正的“困兽犹斗”,北伐大军聚集于坚城之下,那太原的王保保必然会有所举动,到时也难说利弊。
综合判断:元顺帝誓死抵抗的情形不大容易出现,还是献城投降的可能性居多,因为从性格上讲,这个元顺帝绝对不是一个有血性的蒙古汉子。
可惜历史不能任由后人假设,若假设成立,估计史书中便不会出现“北元”这个蒙古残留政权名称了。
大都的元顺帝现在何处?就在徐达攻占通州的第二天黎明,他还在正儿八经的上朝,具体地点端明殿,朝会主题:当然是为了决定大元政权面对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将如何进退或固守。
这大概是元朝在中原地区的最后一次朝会!
与会者不光有大元政权的文武百官、太子,连顺帝的三宫六院所有后妃都聚集在了朝堂。由此可以判断:元顺帝其实已经有了主见,这次紧急朝会不过是来安排后事,不然,让自己的家人来朝堂掺和干嘛?
还是前文那点遗憾:若是现在徐达立马于大都城外,这次朝会能商议出什么结果来?
29
原来,元顺帝在得知通州之战明军得手之后,虽惶恐异常,还是在第一时间便决定了自己的行止:三十六计走为上!而且要立即实施整个元廷的撤退行动,稍一迟疑,等徐达到了大都城下,那时就是想走也不可能了。
但是,一国之君,未临阵便望风而逃,这多少有点面子上挂不住,再就是,满朝的文武百官能支持自己的保命举动么?若是得不到群臣支持,自己一个孤家寡人能逃到哪儿去?
所以,大都最后的朝会乃是顺帝的思想工作动员会——是动员大元群臣悍将如何能齐心协力保护他皇上的利益的会议,除了伴驾逃命者之外,还需要一部分忠臣将士留守大都,给皇帝战斗出来宝贵的“北狩”时间。
不然,那徐达轻骑尾追怎么办?伟大的蒙古帝国岂不就真正烟消云散,再也没有回到中原的可能了么?
所以,为了帝国的千载万世大业,一些大元忠臣做出些牺牲是绝对必要的。
至于必然会遭到一些大臣反对?元顺帝对此也早有思想准备:国难见忠臣,若是大家都支持皇帝避战北逃?那这个大元才是真正没有了希望!
果然,朝会伊始,当元顺帝羞答答提出自己与太子、后妃们北狩上都之后,朝堂立即群臣大哗!左丞相失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廝等率先表态:“我主在此国家危亡之际,理应激励将士固守京城,坚持到山西、漠北等勤王义军来到,大都之围自然可解,此大元存亡之秋,怎可如此轻率丢弃国家根本之地?”
不但文臣武将力劝顺帝坚守大都,就连宦官伯颜不花也叩首进谏:“陛下无论如何也要决心固守京都,臣等愿意募集兵民,出城作战。”
顺帝不由哀叹:“什么国家根本之地?京都这几年安稳了几天?先是孛罗犯驾,后是扩廓构乱,京都守备空虚已久,怎么能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