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牧民与农民的故事(第5/6页)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这是朱元璋在集庆(后改名为应天府)初次独辖山头招兵买马时军营外大旗上的诗句,可见,那时的朱元璋政治目标就极为明确:收复被蒙古人侵占的“中华地”!光复汉家的“大宋天”!
至于诗句中的“日月”为“明”,是否属于巧合?或者说日后有意将政权冠上“明”字?那就不好妄猜了,估计还是纪念昔日旧主小明王韩林儿的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
就在上一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4月,还是吴王的朱元璋行文诏告天下,开始了对大元帝国的第一次北伐,也就是这次对蒙古铁骑的成功打击,才使得这个日月组成的“明”字从此有了非常涵义!
北方来的一群狼开始惊恐的面对能够制服它们的猎手了。
今天的很多史家都对这之前的朱元璋不无指责:胡虏就在不远处,为什么非要对同为汉人兄弟的其他起义军先举起了屠刀?这不是公然施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荒唐政策么?
这就要从朱元璋以及他所建立的军事部队开始说起了。
所谓“部队”,即组织起来的武装人群。
但是,把人们武装起来并且给予排位身份,使一大群武人都逐级听从一个人的指挥,组织成一支军队,却并不一定就可以闯荡天下了。因为你的对手也能如此,你并不占有独家制胜法宝。
一支军队若要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什么?两条:严明的军纪与坚定的信仰。
前者才能取得老百姓的支持,才能得到持续不断的后续兵源;后者才能让将士们自觉拼命。
讨过十年饭的朱元璋最知道穷苦老百姓期盼什么,因此,朱元璋的部属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在当时大大区别于其他义军。而政治信仰上?前文已经提到过,招兵大旗上写明了: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为中华山河而战,为汉人天下而战。凡是汉家子孙,谁能不为此热血沸腾?好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严明军纪有了,这下是不是就可以纵横天下了呢?还不够,还需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战略层次思考,一般来说是属于少数高层人士的专利,这东西基层官兵思考多了有害无益;战术方面就不同了,这里需要一大批将才来执行并实施上级的意图。怎么打,是领导们把思想化为口头明确的指令,具体打,打出彩却需要下级将士的意志与技巧相结合。
这种人才若能组成一支军队的骨架,才算具备了一支打不垮的“铁军”的雏形。
可是,人才哪里来?天上不会掉人才,一切人才都要从实践中筛选出来,俗话说“百炼成钢”,百折不挠的作战意志与百战不殆的作战技巧只能来自于实战,练兵场上的“士兵突击”毕竟是做戏,更诞生不了真正的军事家。
朱元璋麾下的“铁军”就是从实战中历练出来的。
6
元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名言得到了证实:自1325年起,被压迫到了忍无可忍地步的中原汉人就不再默默忍受了:爆发了赵丑厮、郭菩萨在河南领导的农民起义;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蒙古人在中原的血腥统治开始出现动摇迹象。
蒙古人在中原八十余年的安逸日子葬送了他们曾经令地球人闻之色变的蒙古铁骑,这时的元朝贵族们已经不愿意在腥风血雨中寻找刺激了,而是热衷于更多地获取财富与权力,统治者内部为争权夺利不惜刀枪相见。于此同时,反抗蒙古人的起义军也在为着同样的原因开始相互大打出手。
没有必要长篇累牍哪家义军属于正当防卫,哪家是在惹是生非,当时的起义军已经主要分化合并为三大股,分别是陈友谅部、张士诚部和朱元璋部。
就军事实力来说,最强的是盘踞在湖北和江西一带的陈友谅,他占据了长江上游,而朱元璋占据的应天是下游,必须要仰首而战,就算是同处下游高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财力与军队也比朱元璋的吴国强大得多。
也就是说,号称吴国的朱元璋其实是在两大强敌夹缝里挣扎求生存,这还不算北面不远的死敌元朝。
就对元作战形势来说,大家的处境是一样的:谁出动主力去和蒙古人死掐,谁的老窝就处于被“友军”掏掉的危险,最给面子的仗义行为也是坐山观虎斗,等着大风刮过后不费力的去拾风落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