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康熙皇帝的极端手段,纳兰性德的传奇人生(第4/10页)
今天我们看到的《明史》,完成于康熙晚年,经过后来雍正与乾隆大兴文字狱的黑暗时代,在二十四史中,这部《明史》仍然被认为是一部良史,其中,康熙皇帝功不可没。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中,会说漂亮话的数不胜数,而从心里害怕后世公论、能够把事情做得像康熙这么漂亮的,真的找不出来几个。
在经济政策上,康熙十分开明。扳倒鳌拜自己执政之后,他首先做的几件事情之一,就是将京畿地区一千八百多万亩土地无偿分给没有田地的农民;对新开垦或复垦土地征收赋税的年限也一再放宽,达到六年以上;有些地方甚至永不征赋,并对耕种者预借耕牛、种子、农具;开垦出来的田地面积并不清丈,全凭自己申报;到康熙后期,全国耕地面积已经从明朝后期的四五亿亩,增加到了七亿多亩。有统计数字显示,康熙年间,先后在全国各地豁免税粮、丁银、积欠赋税五百四十五次,总数可能远远超过了几亿两白银以上。
这种情形,势必会令百姓的经济状况大幅度好转。康熙很明白,他娴熟地应用古代圣贤的教导来解释自己的作为:“民为邦本,要把体恤他们放在第一位;政在养民,不要用赋税搜刮他们是最要紧的。百姓富足了,国家自然富足,我当皇帝的怎么会不富足?政府的好处不给老百姓,那准备给谁呢?”
说实话,中国历史上,懂得这个道理的政治家并不少,而照着去做的却实在是太少啦。
把猪养肥养大了之后再杀,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帝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从来都不弱智,问题在于,皇帝也是人,人所具有的欲望他都有,人所不敢有的欲望,他也可以有。这是瘦猪小猪也要杀的基本原因。官员们则更是如此,他们的欲望同样比普通人强烈许多,他们需要政绩,需要更高的位子与权力,于是,也就有太多的理由需要钱,需要把钱弄到手的理由与机会。他们任期有限,更高的位子与权力是许多人都在热切憧憬和向往着的。而这头猪不是他的,早杀早出政绩,早杀早得实惠,他有一千个理由问自己:为什么还不动手?养肥养大之后,说不定就轮不到自己杀,而要便宜别人了。
康熙皇帝本人和他所推行的政策,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令此种景象大为缓解。这应该是他收拾河山与人心取得成功,并进而赢得自己历史地位的重要原因。
康熙二十三年初冬时节,康熙皇帝南巡,视察黄河治理情况。在江宁——今天的南京,他先是派遣官员祭奠明太祖朱元璋,随后,他自己又亲自来到明孝陵前,向这位前朝开国皇帝致敬。当时,他向朱元璋行的是最高级别的三跪九叩首大礼,并在宝城前行三奠酒。这个举动,释放出了一个很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希望消除满汉仇恨,实现民族和解。应该说,尽管这一做法带有很强的政治用心,但表现出来的的确是一种善意。那些思明仇清的大明遗民,在胜利者的这种举动中可能会备感心酸和惆怅。
回北京路过山东时,康熙皇帝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大张旗鼓地直奔曲阜,跑到孔老夫子的故乡,来对这位汉族人心目中的第一大圣人表达自己的敬意。
十一月十八日一大早,他排开全副仪仗,自曲阜南门,直趋孔庙。在奎女阁前步行至大成殿,然后,趴在孔子像前,又是三跪九叩首大礼。一时间,乐舞大作,汉族官员与大明遗民感动得锥心刺骨、涕泗滂沱。
在孔府,康熙皇帝和孔圣人的后裔亲切交谈,听他们讲解儒家经典——尽管那些人生格言式的东西,康熙皇帝自己早就可以倒背如流——但他还是很专注、很谦虚地聆听着。然后,勉励他们继承和发扬先圣的光荣传统,将其世世代代发扬光大。最后,皇帝挥毫为孔庙留下题词,曰:“万世师表”,至今悬挂于孔庙之大成殿中。
可能就是在康熙皇帝隆重跪拜在孔老夫子像前的那一刻起,一个“有道明君”、“一代令主”的形象,终于被他成功地树立在了中国人的心目中。从此,康熙皇帝再也不是气运不过百年的夷狄之君了。在潜移默化中,人们认为——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觉察到——如今的大清帝国已经变成了华夏正统。于不知不觉之中,康熙皇帝从心理上征服了这个庞大的民族。如果说中国人特别自作聪明,特别喜欢玩“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套鬼把戏的话,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还没有哪一位汉族同胞比玄烨玩得更精彩、更漂亮,能够让他的对手们如此心悦诚服地给他做奴才,并至今发自内心地对他赞不绝口、颂扬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