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康熙怒了:软硬兼施扫除内忧外患(第5/9页)
随后,康熙皇帝又要为噶尔丹费心了。
噶尔丹一路狂奔逃离乌兰布通之后,一口气跑到了科布多,就是今天的外蒙古吉尔格郎图。在那里,他当着康熙皇帝特使的面,在威灵佛面前发誓:“永远不再侵凌中华皇帝属下的喀尔喀与众生灵。”然后,请求皇帝上尊号,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康熙皇帝派人赏赐给他一千两白银,并归还了扣押在归化城即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支商队。冬天过后,就在康熙皇帝主持多伦会盟之际,这个浑蛋的噶尔丹则派遣使者前去向俄国沙皇求援。这一年,彼得大帝十九岁,两年前,在近卫军的帮助下,他一举将索菲亚公主关进了诺沃杰维奇女修道院,自己真正开始执掌沙皇的大权了。眼下,彼得大帝的兴趣正在从军事演习和施放焰火中,转向制造海船,他希望在波罗的海和黑海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作为俄国沙皇,他也很愿意在遥远东方的邻国里,扶持一个自己的朋友。于是,彼得大帝先后多次派遣使者,对噶尔丹给予支持。于是,噶尔丹又活过来了。他杀死中央政府的官员,口气很大地向康熙皇帝索要他的仇人,要求皇帝把那些喀尔喀蒙古人遣返回他们的老家,并沿着当年逃跑回去的线路又一次开始了他的东进序曲——策反蒙古各部,并东向抢掠。
这回,噶尔丹真的错了。他不知道多伦会盟产生了多么大的政治向心力,他也不知道康熙皇帝为了防范这一天花了多少心血。
康熙三十五年春天,康熙皇帝派遣三路大军征剿,他自己亲自担任中军统帅,统兵三万余人再一次御驾亲征。五月七日,在外蒙古温都尔汗东南部与噶尔丹前锋相遇。当时,侦察兵报告说,噶尔丹有骑兵二万人,并借得俄国哥萨克骑兵六万人,总计兵力八万,远远超过了康熙皇帝自己统领的三万多人。文臣武将们立刻慌了神,纷纷请求皇帝撤兵。史书记载说:康熙激愤不已,流着泪宣布“不灭噶尔丹绝不回军,有不奋勇进击者,朕必诛之”,遂亲自指挥大军肃然前行。
此时的噶尔丹同样有点慌,他已经知道康熙御驾亲征的消息,却不太相信。他不明白,这位皇帝怎么会不远数千里来到这个水草不生的荒凉地界?于是,他爬到一个山冈上,想亲自看个虚实。结果,他目瞪口呆地发现,远处,一个个清军方阵正在漫山遍野地向自己这个方向逼近。噶尔丹大叫一声回身就跑。他返回营地,命令抛弃一切兵甲器械、帐房营寨和病残老幼,连夜向西狂奔。
康熙皇帝来到克鲁伦河边,立即发现情形不对。他对众将说,噶尔丹弃河不守,门户大开,必定已经西逃。他命令全军轻骑急追。就这样,沿着克鲁伦河谷,一个狂逃,一个急追,双方互相之间可以遥遥相望。康熙皇帝自己一马当先,连续追赶五天五夜。由于担心粮草不继,他集中二十天粮草,挑选精骑继续追击,自己带大队人马返回就粮。
据说,在此期间,他下令不许为他单独准备任何饮食,每天坚持和士兵们吃喝一样的食品。而噶尔丹则遇到了真正的大麻烦。逃到今日外蒙古乌兰巴托附近的昭莫多时,噶尔丹迎头撞上了康熙皇帝布置的另外两路大军,双方谁也来不及从容准备便展开厮杀。混战中,噶尔丹号称巾帼豪强的妻子阿努被杀死,噶尔丹最重要的将领几乎死伤殆尽,他只带领几十个部下逃离了战场。这就是前清历史上很有名的昭莫多大捷。
昭莫多一战几乎扭断了噶尔丹的脖子。从此,他虽然力图振作,却终究无力回天。这个家伙真是倔强,在众叛亲离之中,死活就是不投降。以至于身边只剩三百多人时,仍然不肯服输,还要继续折腾,而沙俄政府却感到厌烦了。彼得大帝不久前发布了准备对土耳其开战的总动员令,此时,刚刚扑灭一次针对他的政变。他实在没心思理睬噶尔丹:他为什么总是打败仗?还要怎么帮他才行?难道真的要沙皇派兵去帮他打仗?那是不可能的。
此后,康熙皇帝连续两次亲征,最后,康熙三十六年四月,在宁夏河套地区的黄河岸边,他终于迎来了噶尔丹的死讯。据说,这家伙早晨得病,晚上就死了,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当时和后来都有人认为,他是服毒自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