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计太后”孝庄:后宫藏针,魅力无穷(第7/9页)

我们无法知道多尔衮的这个举动,对孝庄皇太后会有些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从常识和常情推测,她恐怕很难感觉愉快。如果她与多尔衮之间有夫妻之实,“皇父摄政王”又使二人有了夫妻之名,多尔衮却还要再娶豪格夫人为妻,显然对她的皇太后之尊是一种蔑视和伤害。假如多尔衮和她之间不是事实上的夫妻,她只是想通过“皇父摄政王”这个头衔给多尔衮这匹野马套上一个笼头的话,她就势必会在此举中感受到多尔衮深切的不满与敌意。因此,无论如何,有了这样一件事,多尔衮身后就很难不受到清算了。孝庄皇太后也自然可以在这种清算中,保持住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

多尔衮死后,对他的清算表面上是由顺治皇帝发动的。其实,当时福临刚满十三周岁,显然可以将孝庄皇太后看成是幕后主使人。清算的凶狠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憎恶与报复,在到那时为止的大清朝历史中,针对自己人,似乎还没有如此凶残过。何况还是像多尔衮这样,对大清朝立过盖世功勋的人。对死人的过度摧残与侮辱,大体表现了这对皇家母子令人不齿的卑怯和变态。仔细翻检当时的史料,很难找到福临与孝庄皇太后如此痛恨多尔衮的充足理由。因此,除皇家的个人感受之外,其中,大约有这位皇太后很深切的政治考虑在。这种考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成是:多尔衮在为自己生前的某些不恰当做法付出代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济尔哈朗和豪格的不公正。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同胞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从小由努尔哈赤抚养长大,他是多尔衮的堂哥,比多尔衮大十三岁左右。从史书记载上看,他很早就跟随努尔哈赤冲杀在战场上,立下过许多显赫的战功。因此,深受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汗王的赏识,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按照名次,他在四大亲王中还排列在多尔衮前面。

尽管拥有崇高的军功、威望和地位,但可能受父亲舒尔哈齐与哥哥阿敏命运的影响,济尔哈朗为人很是低调,远不像阿敏那样锋芒毕露。因此,福临继位以后,他主动要求将自己排在多尔衮前面的名次放到多尔衮之下,并要求诸王大臣商讨国事时,只报告多尔衮即可,不必报告自己。迁都北京后,他还率领诸王大臣主动要求在礼仪上,大幅度提高多尔衮的待遇。他做得应该算是足够了。然而,多尔衮为了满足多铎的要求,还是不肯放过他。当时,多尔衮的王府壮丽不亚于皇宫,却以济尔哈朗的王府超标为由,罢黜了他的辅政王,换上了多铎。这种仗势欺人、公然行私的行径实在太过乖张,不可能不引起济尔哈朗的痛恨,也不可能不引发人们的不平。

多尔衮对于豪格的处置,近乎丧心病狂,充满了不祥的气息。尽管我们找不到多尔衮谋夺皇位的确凿证据,但这些排斥异己的举动,的确让人有足够的理由感到不安。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可能特别希望多尔衮能够登上皇位。按照努尔哈赤生前制定的汗王推举制度,他们的愿望并非毫无道理。可惜,斗转星移,时势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他们的骄横和两白旗的威势,除了有效加深人们的恐惧与愤怒之外,令人对多尔衮的生前身后很难产生什么更加乐观的想象。

这一切,都是在小皇帝和孝庄皇太后眼皮底下发生的,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是皇太后纵容和支持了多尔衮兄弟。事实上,为了福临的皇位,孝庄皇太后确实在很长一个时间段里,无条件地支持着多尔衮,直到他成为“皇父摄政王”为止。因此,对于多尔衮所做的一切,皇太后不可能不面临人们疑虑的目光,从而陷入尴尬。她只有有效地将自己打扮成多尔衮跋扈和野心的受害者,方能摆脱这种尴尬。

顺治五年,代善老病而死;顺治六年,辅政豫亲王多铎死于天花;顺治七年,多尔衮病死。努尔哈赤时期的八大和硕贝勒只剩下了济尔哈朗与阿济格,皇太极的四大亲王则只剩下了一个济尔哈朗。

面对阿济格的桀骜不驯,面对两白旗将士失去最高统帅的惶恐,面对多尔衮留下的诸多不平与动荡不安,只有济尔哈朗具有足够的威望与能力摆平这一切,只有济尔哈朗能够让孝庄皇太后母子摆脱尴尬的局面。这应该是孝庄皇太后迅速起用济尔哈朗,杀死地位崇高却不得人心的阿济格,并将一切恶行统统推到多尔衮头上,以及严酷对待死后多尔衮的唯一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说,时年同样三十九岁的孝庄皇太后,其心计与无情,远在多尔衮之上。在她的老辣、深沉、阴狠面前,多尔衮简直就像是个混沌初开的毛头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