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顺治之死,大清王朝的最大谜团(第8/9页)

这件事情发生在顺治十三年七月三日。当日,大清官方史书《清实录》记载了下列一行字:

“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薨,年十六。”

一个月后,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被封为皇帝之贤妃;十二月五日,又下诏旨,正式册封她为皇贵妃。

从此,顺治皇帝福临有了一段幸福时光,而这皇贵妃处境之艰难之尴尬则可以想见。

进宫以后,董鄂皇贵妃在人际关系上如履薄冰,处理得十分艰辛。除了对皇太后、皇后丝毫不敢怠慢之外,就连对她们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都万分小心,年长的叫大妈,年轻的叫姐姐,想方设法增加其他妃嫔承受皇帝恩泽雨露的机会。如此,一点一点化解人们异样的目光。据说,皇帝批阅公文时,有时会让她帮助参考,她一概“固辞不可”,不敢干预国政。然而,每当秋天皇帝审决刑部报上来的死刑犯名单时,董鄂氏都会恳请皇帝谨慎小心,说是“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宁愿失之宽,不可失之严。由此,这位皇贵妃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谅解甚至好感。

然而,好景不长。

顺治十四年十月,董鄂氏生下一个儿子,两个多月后,这小皇子不幸夭折。偏偏就在这期间,孝庄皇太后身体不舒服,移驾到几十里地之外的南苑养病,并命令后妃们前去侍候。这位产后不久且痛失爱子的皇贵妃只能在数九隆冬的冰天雪地之中,前去“朝夕奉侍,废寝忘食”。结果,种下病根,此后三年间缠绵于病榻之上,并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去世。汤若望记载说:顺治皇帝面对死者“竟至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当时和后世都有人认为,南苑是皇家猎场,到了冬季便一派肃杀,那孝庄皇太后实在没有理由在这种时候偏偏到那儿去养病,除非是她存着心想折腾什么人。因此,很难说这不是她为了报复董鄂氏所故意导演的一场悲剧。董鄂氏死后,顺治皇帝写了一篇《董妃行状》,称得上字字血,声声泪。全文一千五百多字,酸辣兼备,处处话里有话,似乎就是为了讥刺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心机与伪善。据说,董鄂妃死前,虽然受封皇贵妃已经数年时间,她却绝无积蓄。临死时,她请求皇帝把所有人致送的葬礼礼金施散给贫穷人家。福临则在为董鄂妃举办治丧活动期间,下令追封皇贵妃为皇后,将董鄂妃宫中服役的三十名女官、太监、宫女全部杀死,为皇贵妃殉葬,并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故意违犯皇家规制,将丧葬规格提高到了与皇太后、皇帝同样的等级。

据说,为董鄂妃——如今的董鄂皇后举行的大部分丧葬仪式,孝庄皇太后都率领众后妃前来参加。在那种情形下相见时,真不知这一对母子情何以堪?

遥想当年,有谁能够说清这场皇家恩怨的孰是孰非、孰因孰果?

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福临了无生趣。几乎是在此同时,他决心落发出家,遁入空门。他半是请求半是强迫,让南禅临济宗的一个和尚在万善殿中为自己落了发。然后,准备举行皈依仪式,正式出家为僧。

此时的孝庄皇太后知道自己对儿子已经完全失去了影响力,她派遣人马火速赶往浙江湖州,召为皇帝落发那个和尚的师父来京。这个老和尚法名叫玉林绣,他深知,这件事情处理不好后果有多么可怕。于是,他来到皇宫以后,并不去见皇帝,而是径直来到万善殿,命众僧徒把那个不知深浅、为皇帝落发的家伙捆绑起来,准备把他活活烧死。

老和尚在庭院里搭起一座高台,下面堆满薪柴。就在他拿着火把准备点火之际,闻讯赶来的福临从老和尚手中夺下火把,答应蓄发,不再出家。

四个月以后,大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一,皇帝没有出席百官朝贺的元旦大典。第二天,清代官方史书《清实录》记载:“上不豫”——皇帝龙体欠安。有众多资料显示,这一天,皇帝来到了位于宣武门外西南的悯忠寺,出席了太监吴良辅削发为僧的仪式。这个吴良辅是个从小陪伴皇帝一起长大的太监,此次,他作为皇帝的替身,受命代皇帝出家为僧。皇帝死后,他马上被孝庄皇太后下令从寺庙里抓回来处死。理由是,他勾引调唆坏了皇帝,他要为皇帝生前的所有不当举止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