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历史的拐点:决战山海关(第6/10页)

四月初一日,豪格被废为庶人后,他们已经知道吴三桂撤离宁远,多尔衮立即开始着手准备对大明的新一轮进攻。

四月初四日,在盖县温泉疗养院养病的大学士范文程星夜赶回沈阳,并先后上书多尔衮,指出大局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成就大业在此时,贻误良机痛悔莫及也在此时,简捷明快地为在黑暗中摸索的大清王公贝勒们指明了方向——

当时,李自成攻取北京的消息尚未传来。范文程便告诉他们:大清虽然是与大明争天下,但以当前形势判断,应该立即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未来的主要敌人是农民军。

在政治方略上,范文程建议他们:过去烧杀抢掠、唯金帛子女是图的做法,让人觉得胸无大志,不可能真心归附。必须改变已往的这种做法,严明纪律,秋毫无犯,官仍其职,民安其业,录用贤能,抚恤孤苦,由此,大河以北,可传檄而定矣。

在指导思想上,范文程郑重警告他们:自古以来,没有嗜杀而得天下者。要是只想在东北地区称王称霸就算了,要想拿下中华大地,就非安百姓不可!(《清史稿》卷二三二,范文程传)

当时,几乎所有大清王公大臣还都一片懵懂,没有人能够意识到范文程这些忠告的重要与及时。然而,史家评论说:“多尔衮深纳之。”就是说,他听进去,照着办,征江南之前也基本上做到了。于是,大明帝国就变成了大清朝。明清史学者孟森先生认为,范文程的这个建言,“于清之开国,关系甚巨”,而多尔衮的“明达足以听纳正论”,则是他侥天之幸,成其大功的重要原因。(孟森《明清史讲义》)

多尔衮紧急发布军令,命国中“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全部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二年四月庚辰)

四月七日,举行誓师大会,多尔衮以大将军名义率军出征,意图取吴三桂撤离后的宁远,然后攻打山海关。

四月九日,大军开出沈阳。满、蒙、汉八旗共计十八万人。

多尔衮倾全国之众,真的是只有区区十八万兵马!

有学者统计,大清朝入主中原四年后,即顺治五年,满、蒙、汉八旗男丁总数为346931人。其中,汉军八旗男丁为262816人,蒙古八旗男丁为28785人,满洲八旗男丁为55330人。(安双城《顺康雍三朝八旗丁额浅析》,《历史档案》1983年第二期。转引自高凯军《通古斯族系兴起的“递进重构”模式》)汉军八旗人数将近满洲八旗的五倍,是满蒙八旗合在一起的四倍。另有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估计,早在万历年间,大明朝的人口总数可能就已经超过了一亿人。历史幽深处之不可不察,真是令人惊心动魄。

四月十五日卯时,即早晨五点到七点之间,本来和朝鲜世子约好一起行猎的多尔衮,见到了吴三桂派来借兵的代表,并且第一次知道了北京城里所发生的一切。为了更准确地知道吴三桂借兵的含义,我们需要知道另外一个情节:在此之后,江浙一带抗清的人们也曾经出去借兵,他们真正是去借外国兵——日本兵。不同的是,多尔衮答应出兵,也真出了,虽然是另一种出法;而日本先是答应后来没有出而已。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借兵,和春秋战国时代申包胥七天七夜哭秦庭,借秦兵复楚国大体上应该是一样的,和大唐时代借西北部族之兵平息内乱也基本类似。

吴三桂很煽情,在写给多尔衮的信中“泣血求助”,曰:“除暴剪恶,大顺也;拯危扶颠,大义也;出民水火,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贼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所至,皆为所有,此又大利也。这种摧枯拉朽的机会,实在是千载难逢。”吴三桂请求并承诺说:“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合兵以灭流寇,则我朝不仅用财物报答,还将割让土地以为酬谢。”

吴三桂错了。他以为女真人还和以前一样,用割地赔款就可以满足。他不知道,在范文程的建议下,多尔衮想的根本就是登堂入室,拿下全中国,做天下的主人。

多尔衮当即下令召开紧急会议,全面接受了范文程、洪承畴的建议,进军所向,全部改用了为中原人民复君父之仇的名义。同时,以处死相威胁,严申不许扰民,并下令将行军速度提高一倍,兼程赶往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