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岳飞以后的最大冤案:袁崇焕之死(第8/9页)
袁崇焕被捕的消息传出后,史书记载说:随袁崇焕、祖大寿驰援京师的辽东三军将士,在北京城下放声大哭。
八个月以后,大明崇祯三年、后金汗国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他的妻子兄弟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在皇帝为此下达的圣谕中,历数袁崇焕的罪恶,说他阴谋叛逆,欺骗皇帝,危害国家,为了获得敌人的信任而杀死大军统帅,导引大敌入犯京师,屯兵观望,暗藏敌人使者,坚请入城,居心叵测,是一个不齿于人类的万恶之徒云云。(谈迁《国榷》卷九十一,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
袁崇焕从受到崇高而广泛赞誉、奉皇帝召唤出来重新工作,到他被捕入狱,时间不到一年半,到他被凌迟处死的时刻,刚满两年时间,他时年四十八岁。他的家人受到了同样野蛮而严厉的处置:十六岁以上者全部被杀死,十五岁以下者,发配给功臣为奴。朱由检做出上述判决后,群臣顿首称谢。朱由检问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所有臣僚都认为:袁崇焕实在是罪不可赦。包括一年前那些给予了他崇高赞誉的人。由此,我们大体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不可理喻、多么可怕的官僚机器。
从袁崇焕被捕入狱到被处死的八个月中,几乎没有什么人认为他是冤枉的,没有什么人试图帮助他摆脱困境。从皇帝到满朝文武,再到士绅民众,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切齿痛恨,认为他罪该万死,万死不足以蔽其辜。直到后来改朝换代之后,在敌人的文件中知道了他的冤枉为止。
袁崇焕被杀前三十年,公元1600年,一个名叫布鲁诺的意大利人被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据说,当他被绑在火刑柱上时,罗马人民纷纷向他投掷石块并向柴堆上添加木柴,大火燃烧起来后,这位人类科学的殉道者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神圣的愚昧。”史书记载说,袁崇焕是在历时半天、被剐了三千多刀之后才死去的。帝国首都居民“争食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行刑的刽子手神情惨淡地告诉别人:从来没有听到过被杀的人心肺间能够发出那种声音。一位目睹者回忆说:“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逮袁崇焕)
就这样,从大明天启六年、后金汗国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袁崇焕在宁远城下重创努尔哈赤起,到大明崇祯三年、后金汗国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止,在皇太极与袁崇焕长达四年的博弈中,如今终于分出了成败胜负。
平心而论,不管是行险还是行诈,皇太极胜得超越、豪迈、大气;而袁崇焕,其杰出的胆略与才华也确是不同凡响,他的失败实际是败在了皇太极、崇祯皇帝、他的同事和人民,再加上帝国制度与政治文化传统联合绞杀的政治迷局之中。
袁崇焕的死和大明帝国的死一样,其内在逻辑无可回避。不同之处在于:袁崇焕的死令人扼腕叹息;而大明帝国的死,毫无值得惋惜之处,这个烂透了的政权早就该死了。
事实上,对于这个王朝死去需要扼腕叹息的地方,仅仅在于其死去的过程拖得太长、民族与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过高而已,而这可能恰好是大明帝国臣民所必须承受的。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反省。袁崇焕被捕之后,大明朝军队兵败将死,帝国腹心京畿地区百孔千疮,一片糜烂。
——除袁崇焕外,被视为帝国柱石的一代名将满桂战死,被袁崇焕倚为臂膀的大将赵率教战死,帝国军队中高级将领有三十多人战死、被俘、投降或失踪;
——后金汗国军队经过的地区,敌军未到便已经逃亡一空的有良乡、滦州、香河、固安、张家湾;城中一空而敌军并未进入的有霸州、三屯;投降数日后敌军方才姗姗而来的有玉田、迁安;军队先降而行政官员尚不知情的有遵化、永平(即今天之河北卢龙);插上降旗而敌军并不理睬擦城而过的有顺义;敌军压城后没有反应不知是想降还是想战的有房山;敌军来后降、走后守的有乐亭、抚宁。(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党还醇良乡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