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岳飞以后的最大冤案:袁崇焕之死(第3/9页)
也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这里历来是大明帝国军事防守的重点地区。戚继光镇守蓟门十六年,为了严防死守,曾经在他的这一带防区内,沿着崇山峻岭的山脊与河谷地带,下绝大气力重新修建了长城与敌楼,其中包括今日为中国人赚取了大把旅游外汇的八达岭长城。后来,这一区域的军事防卫之所以变得支离破碎,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拜王化贞和当时的蓟辽总督、兵部尚书、东林内阁与天启皇帝之所赐。
在广宁之战中,我们已经知道,正是因为上述人等通力合作,才把那位号称有盖世之才的辽东经略熊廷弼,摆弄得百般无奈而气急败坏,直到在方寸大乱之后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其中一个重要情节就是:王化贞与当时的蓟辽总督志同道合,坚定相信那位口无遮拦的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能够在拥有四十万蒙古铁骑的情况下,不去效仿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而是在他们二位人格魅力的感召之下,帮助大明朝灭掉努尔哈赤。于是,他们通过兵部尚书和东林内阁,为这位林丹汗每年提供八万二千两白银的财政补贴,期盼着这位成吉思汗的子孙、如今也自称成吉思汗的林丹汗,真的能像当年成吉思汗横扫完颜阿骨打的前大金那样,率领他的四十万铁骑横扫掉努尔哈赤的那个什么后大金。
于是,口气极大、实力和能力都不见得大的林丹汗,以帮助大明帝国消灭后金汗国的名义,大模大样地进驻到了我们上面谈到的这一区域。经过这么一番玩弄,大明朝不但没有能够借助他的力量收复一寸辽东失地,每年白白送给他成堆成垛的白银,还实打实地丢掉了今日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和内蒙古地区的大片土地,把自己的命门之地拱手交给了一个并不那么靠得住的同盟者。
后来,努尔哈赤死后,这位林丹汗确实和皇太极交上了手。谁知这位口气大得几乎没边没沿的大汗,练了三招两式之后,居然带着老婆孩子撒开马蹄头也不回地就往西跑,一直跑到青海大草滩,其治下在今日甘肃省天祝县境内。于是,这片距离皇太极不足千里的中华帝国命门之地,就此落到了一些蒙古部族手中;而这些蒙古部族陆续归顺了皇太极,这一大片在军事地理上极具价值的土地也就落到了皇太极与后金汗国手中。这就是皇太极和大清朝能够顺着这条道路一直打到北京的来由。
明白了这些来龙去脉之后,你还会感慨上天待大明何其薄吗?
皇太极捣破长城和进入大明帝国境内的过程,简单得不成话。
十月二十六日深夜破城而入之后,他们的几路大军探囊取物、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向帝国首都北京的东部重镇遵化集结;十一月初一日,帝国首都戒严;初三日,皇太极率诸部会师于遵化城下。四日,他们拿下遵化的过程,同样简单得不成话。因为,恰在此时帝国遵化地区的最高行政与军政长官正在整顿当地驻军,那些被他裁汰下来的冗兵冗员,看看吃不成大明帝国的军粮了,便索性将遵化城的大门打开,迎接皇太极的后金汗国军队,似乎是想换一个东家继续混饭吃。于是那位致力于治理整顿的地方官,便只好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吊死了事。
在这个过程中和未来的数月里,皇太极那几位后金汗国大首领的担心,无一成为事实,证明皇太极不管是根据什么,哪怕纯粹是出于直觉判断做出的进军决策,都无比正确。他们来到敌对十余年的庞大敌国里,就像回到自己家的后花园里一样,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止他们得到他们需要的粮草吃喝,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他们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崇祯皇帝做不到这一点,袁崇焕同样也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
皇太极的兵锋指向北京,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素有名将之称的赵率教,是袁崇焕极为倚重、靠他们立下军令状的三位大将之一,时为山海关总兵。他得到后金军捣破长城的消息后,立即率军前来阻截。可惜他带来的兵只有几千人,与皇太极的兵马比较起来实在太少,他所能形成的力量过于单薄。这位无愧名将称誉的将军,在众寡悬殊的情形下,与敌人周旋四昼夜后战死沙场,他的部下全军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