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十六个宫女的密谋:杀了嘉靖皇帝(第4/6页)
那些早已退休,甚至已经不在人间的元老们,也没有能够逃脱厄运,杨廷和及其后的三任内阁总理大臣和他们当年的支持者,都被削去了官职与荣誉。朝堂之上,再也见不到任何反对派的影子。
整个情形,明白无误地宣示了一种程度颇高的自私、褊狭与残忍。同时,也明白无误地表明,这位皇帝缺少领导一个大国走向繁荣所应有的心胸与智慧。从此,自然没有人还会做什么“嘉靖盛世”的梦了。
公元1542年,即嘉靖二十一年,发生了震惊天下、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宫婢之变”。这一年是农历壬寅年,故历史上又称之为“壬寅宫变”。
根据记载,嘉靖皇帝从即位的第三年,即嘉靖二年,他还只有十七岁时,即开始崇信道教,举行斋醮活动,并在整个大内广设醮坛,“举诸后宫,莫不有之”。
从三十岁那年,即嘉靖十五年,皇帝则频繁以患病为由不视朝,躲在后宫,从事道教的修玄斋醮活动。
后来,次数越来越多,间隔越来越短,而不视朝的时间则越来越长。到嘉靖十八年,葬了他的生母章圣蒋太后之后,就开始长时间不视朝了。
就这样,嘉靖皇帝三十六岁这一年,宫中突然发生了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十月二十一日后半夜,杨金英等十六个宫女合谋,试图用绳子把皇帝勒死。可惜,慌乱之中,她们把绳套系成了死结,结果,嘉靖皇帝只是被勒得晕死过去。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事情还从来没有发生过。
谁都知道,这是灭九族的大罪,犯者是要被凌迟处死的。
是什么使这十六个女孩子如此不顾死活?
她们为什么要做这件千古罕见的大案?
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真正说清楚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人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遂成为千古之谜。
一时间,朝野震惊,流言四起,人心浮动。
而且,相当添乱的是,当时,方皇后救下皇帝后,不由分说,干净利索地杀掉了这些女孩子。同时,还捎带着把当时嘉靖皇帝最宠爱的两个妃子——端妃曹氏、宁嫔王氏也扯进来一道杀掉了。
嘉靖皇帝清醒过来后,不久就知道了端妃与宁嫔死得极其冤枉,心里显然不可能愉快。若干年后,有一次皇帝寝宫失火,嘉靖皇帝先被救出来,方皇后尚在寝中。太监们还要冲进去救方皇后,当时,嘉靖皇帝阴沉沉地看着大火,说了一句:“赶快去叫人救火。”结果,方皇后连烧带吓,几天后就死在寝宫里了。
人们普遍认为,方皇后之死,实际上是早在那时埋下的祸根。
从此,嘉靖皇帝移居西苑,就是今天的太液池周围一带。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天,才被移回大内。
十来天后,十一月初二日,皇帝以宫婢之变,诏告天下。
诏书的大意是:在卧室的床上,两个御用逆妇勾结宫女大肆谋逆,如果不是天地神灵、祖宗考妣的保佑,不是上天神人默许我皇朝国家福泽万万年、连绵不绝的话,我不可能化险为夷云云。
一篇煌煌诏书,等于什么都没说。人心惶惶、飞短流长不但没有止息,反而弄得天下人更是一头雾水,什么难听的说法都出来了。
当时,民间流传最多的一个版本是:
本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女宝庆公主,下嫁给了驸马都尉赵辉。这对夫妻的感情可能很不错。赵辉一直做了六十九年的驸马,直到成化年间才逝去,死时已近百岁。据说其长寿的原因,在于这位驸马爷善于采阴补阳。
他是怎么做的呢?说来很恶心,也很简单,就是一年四季,不论寒暑,坚持不间断地饮用女子经血。
据当时的官方记载,嘉靖皇帝从二十岁左右开始,不停地向民间征索八到十二岁的处女,前后累计近千人,就是要采她们的初潮经血以入补阳之药。宫女不堪凌辱,方才铤而走险。云云。
比较接近事实真相的,也许是当时朝鲜国王派驻北京使节的报告。
据这位使节报告,当今皇帝虽然很宠宫人,可是,一旦宫人犯错误,哪怕是微小的过失,他都不能容忍,动不动就鞭打杖责,因此而被打致死的人,大约早已经超过了两百多人。有很大的可能,是这样积累起来的怨毒,导致了这起骇人听闻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