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断增加的压力(第3/6页)
希特勒这位啤酒馆里的传道者还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宣传鼓动手法。他利用令人振奋的音乐来为到场的人群调动情绪,利用波浪般起伏飘动的彩旗与制服营造一种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氛围。他故意像女歌唱家一样姗姗来迟,然后直接从听众中,而不是从演讲台后面走到台上。他开始痴迷刚刚采用不久、从墨索里尼那里学来的抬手式纳粹礼(墨索里尼则学自罗马人)。在没有广播、电视,没有沟通演讲者与听众设备的时代,这样取悦到场听众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同听众建立情感联系,即便是暂时的。希特勒凭借其本身的才干,非常适合同大批人群建立一种发自肺腑的情感联系。他们回到家里时带有的那种愉快政治热情不会被第二天的电视、广播报道所冲淡,甚至也不会受到第二天报纸上刊登的现场照片的影响,因为那时几乎没有任何照片会被印出来。希特勒不许他的照片出现在报纸上。他懂得保持神秘的重要性,因此禁止任何人为他拍照。1922年当希特勒的未来朋友兼御用摄影师海恩里希·霍夫曼未经授权试图在大街上给希特勒拍照时,遭到了这位纳粹领导人保镖们的袭击,照片底片也被曝光。一年后,在1923年9月,全世界才通过美联社记者在纽伦堡纳粹党集会上拍摄的照片第一次目睹了希特勒的真容。11
与此同时,希特勒也在磨练他的演讲风格:一开始语速缓慢,说古道今,接下来便是瓦格纳音乐般的高潮涌现,最后是夸夸其谈的演讲尾声。他对着镜子练习演讲(后来又对着霍夫曼的摄影机镜头),练就了一整套用来加强表达效果的生动手势与动作——比如伸出拳头,打出恳求的手势,额头上流下汗水时甩一下前发。汉夫施丹格尔认为:“他的演讲动作同击剑手的劈杀防守动作不相上下。”12最后,正如一开始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入场那样,希特勒在乐队高奏结束曲时穿过人群离开现场。他认为,如果留下来同听众一起论辩、探讨问题,有可能“彻底破坏数小时的辛苦演讲效果”。13人们来到现场,就是为了陶醉在那位仅凭粗略的笔记就可以讲上数小时的演讲者的雄辩口才当中,并听得忘乎所以。实际情形也的确如此。
有位女士在1923年写道:“你无法想象当这个人开始演讲时四下里有多么安静。似乎数千名听众全都不再呼吸了。当他满腔怒火地抨击那些统治者们阻止他和他的追随者找‘十一月革命中的大人物’算账的行径时,现场爆发出一片欢呼声,持续了好几分钟。只有在他挥手示意听众保持安静,让他继续讲下去时,大家才平静下来。……阿道夫·希特勒对自己坦诚的国家社会主义观点坚信不疑,并将它很自然地传递给了听众。”14
历史学教授卡尔·亚历山大·冯·米勒早在慕尼黑大学讲授“政治公民”课程时,就已经注意到了希特勒的演讲天赋。他后来回忆起第一次看到希特勒在公开场合下发表演讲时的情景,那是1923年在大型的雄狮啤酒馆举行的集会上。
低沉的军乐声回响了数个小时,次要演讲者们的简短演讲也持续了数小时。他何时能来?难道出现了预想不到的情况?米勒写道:“谁也无法描绘在这种气氛中弥漫着的那种狂热情绪。突然间,在后门入口处出现了一阵骚动。紧接着便听到发号施令的声音。台上的演讲者话没说完就停了下来。每个人都跳了起来,行礼致意。听众们正在等待的那个人与其随从一起穿过欢呼的人群和飘舞的旗帜,健步走向讲台,右臂笔直地举起。他从我身旁走过,我看到的希特勒与我从前有时在私下里遇到的那个人截然不同。清瘦苍白的面容似乎由于怒火满腔而变得有些扭曲;凸出的眼睛里放射出两道寒光,仿佛在搜寻着必须征服的敌人。……我当时写下如下语句,‘疯狂、歇斯底里的浪漫主义做派,内心残忍,意志力坚强?’”15
1923年希特勒的行程安排紧张匆忙。他在整个慕尼黑到处发表演讲,去过皇家啤酒馆、市民啤酒馆、雄狮啤酒馆和克朗马戏院,甚至还在纽伦堡、拜罗伊特、奥格斯堡和雷根斯堡(全都在巴伐利亚州)等地举行的城外纳粹集会上发表过演讲。他在边境对面的奥地利萨尔茨堡也发表过一次演讲。希特勒这位不知疲倦的名嘴正在成为有史以来出场次数最高的政治演讲家,一生中写下的词句数量足以同最勤奋的作家相匹敌。16他日益强调、讲述着他的中心主题——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