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儿童十字军(第3/5页)

后来的内战不可避免,不过到1215年时情况已经很明显,奥托认输只是时间问题。腓特烈二世宣布参加东征,既是对罗马伸出的橄榄枝,也隐含了威胁的意味。实际上,他对基督教不怎么关心,对东征则更不感兴趣。他私下里把基督徒称作污染耶路撒冷的“猪猡”,还一口气抨击了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据说他曾表示,所谓先知都是愚弄人性的骗子。

很难找到比他更不合适的十字军领袖。他以妻妾成群而闻名,与穆斯林相处甚至比和基督徒在一起更加愉快,还时常公开嘲讽自己军队里天主教徒的信仰。148

幸运的是,英诺森三世没能等到自己的伟大计划落入腓特烈二世掌控中的那天。教皇1216年就逝世了,那时东征的筹备工作还在进行当中。不过就算英诺森还活着,腓特烈也没有准备好。1217年的出发日期,距离腓特烈强迫顽固的奥托退位还有3年。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由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和匈牙利国王安德鲁带领,大军在1217年夏末离开了欧洲。腓特烈二世的缺席令人失望,不过人们的期待仍然很高,因为圣地的政治形势比过去几代都要理想。基督教的大敌萨拉丁逝世了,他的3个侄子展开了内战,把王国弄得支离破碎。其中最年长的侄子卡米勒控制了埃及,他在稳固自己的地位之前,迫切希望与十字军保持良好的关系。

这让十字军遭遇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他们与十字军国家的残余势力在阿卡汇聚,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战力,但接下来应该攻击哪里?腓特烈二世随时都会出发,在他的帮助下,耶路撒冷很可能唾手可得。如果他们过早发动攻击,可能会折损兵力,在皇帝抵达前就丧失了胜算。但另一方面,没人知道腓特烈究竟何时出发,如果等待太久,他们也可能错过真正的机会。

折中的方案是小规模的突袭,但这个战略却产生了相反的后果,因为那些决心不强的战士们有了离开的借口。匈牙利国王安德鲁后悔参加东征已经有一阵子了,在一次短暂的争论之后,他宣布自己已经履行了捍卫圣地的誓言。不少贵族随他而去,剩余的兵力已经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

利奥波德大公又等了几个月,希望腓特烈能够增援。德意志军队渐渐抵达,但皇帝却始终没有要出发的迹象或言论。面对士气的逐渐下滑,利奥波德决定在军队完全瓦解之前发动入侵。他选择的是埃及富裕的港口城市杜姆亚特,这里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带,战略位置重要,距开罗仅有咫尺之遥。

1218年春末,十字军抵达了埃及领土。看到杜姆亚特的第一眼就令人沮丧。这里既有城墙,也有海堤,上面站满了卫兵。更糟的是,城市有一座浮桥,连接着尼罗河中央控制铁索的巨塔,可以阻止所有船只过河。十字军发动的几次攻击都以失败告终,每一次都让士气更加低落。这座城市的守备太严,急切间难以攻下,战略意义又太大,无法置之不理。唯一的办法就是断绝敌军补给,让对方粮草耗尽而投降。

随着炽热的盛夏到来,东征者的状况开始恶化。军队开始实行食物配给制度,还有消息称卡米勒正带着大批援军赶来。8月24日,为了夺取控制铁索的巨塔,十字军酝酿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们把两艘船绑在一起,在上面搭了一个摇摇欲坠的木质防御工事。几名士兵自告奋勇参加了这次行动,设法驾着这个设备在没有散架的情况下冲到了塔下。经过激烈的交战,他们成功冲了进去,砍掉了苏丹的旗帜,升起了十字军的标志。

这次行动取得了奇效,因为刚刚抵达的卡米勒把全过程都看在了眼里。他以为埃及军队已经士气涣散,全线崩溃,于是迅速掉头撤退了。临走之前,他下令用沉船阻塞尼罗河,以免十字军乘胜追击。

杜姆亚特的命运如今已经注定,唯一的问题是它还能坚持多久。然而,更大的担忧在于谁来领导这支十字军。匈牙利国王已经离开了,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也宣布了撤军的计划。如果腓特烈二世到了,毫无疑问将由他担任领袖,但现在没有一个明显的候选人可以临时负责决策。

军队选择了投票表决,温和而富有奉献精神的耶路撒冷王国摄政布里昂的约翰最终当选。但最近才抵达的教廷使节立刻表示反对。这位葡萄牙的枢机主教名为佩拉吉乌斯,是个没什么耐心,也不够圆滑的人。在他看来,除了自己以外的人的选择都是可笑的。十字军是在教皇的号召下诞生的,只有教皇的代表才有资格在智力和精神上领导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