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金色的耶路撒冷(第3/4页)

虽然此举完全违背了十字军声称的基督教原则,但按照当时残酷的标准,屠杀平民也是他们的惯例。身处异国,物资紧缺,人员不足,敌援将至,这样的做法甚至称得上一种理智的选择。然而,尽管关于暴行有许多骇人听闻的说法,有一些还出自十字军之口,但他们似乎没有做过一些传闻中的事情。

逃走的居民数量应该有不少。十字军的数量不足以包围城市,所以东边和西边的城墙都未设防。耶路撒冷的堡垒守军意识到城市已被攻破,就向雷蒙德投降了,之后被押送到附近的阿斯卡隆(Ascalon)。另一些人付出了昂贵的赎金,或是被迫交出传家宝以换取自由。

士兵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来迅速致富。距离十字军进城的地点最近的犹太人居住地被洗劫一空。不过拉比只要交钱就可以赎回被掠走的《摩西五经》。那些看起来很富有的居民,无论人种和信仰,都需要交出大笔赎金才能确保自身安全。

这次事件造成的死者究竟有多少,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在同期希伯来人的记载中,死亡人数约为3 000,与常见的对屠杀的描述大相径庭。无论如何,耶路撒冷的占领充满了传奇性,各种传闻迅速扩散开来。基督徒想把它美化成诸神指引下的胜利,让杀戮正当化。在他们的记载里,引用了《圣经》中多处对邪恶之徒施以折磨和惩罚的描述。

对基督徒而言,攻占耶路撒冷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但穆斯林其实没有予以太大重视。伊斯兰教关于洗劫事件的首份记载在近50年后才出现,其中含糊不清的说法表明当时的伤亡率并不高。79不过在本次东征之后的下一代穆斯林眼里,“法兰克人”乃是未开化的野蛮人,洗劫耶路撒冷则成了他们残暴的终极明证。自那以后,相关描述就越来越暴力。当时,十字军焚毁了耶路撒冷的犹太教堂,不过按照现今通行的说法,他们在点火之前还搜捕了400名犹太人锁在教堂里。80到了13世纪,按照那时的记载,穆斯林在此役中的死亡人数已经多达7万,而城内的犹太人则被屠杀殆尽。

那些将洗劫耶路撒冷视为十字军伪善象征的现代人,往往会不加鉴别地相信这些描述。不过无论如何,以当时的标准来看,十字军在攻占耶路撒冷后的做法并没有显得特别残忍。81

穆斯林和犹太人的社区也没有消失。第二年就有犹太旅行者在规模虽小却生机勃勃的犹太人聚集地撰写见闻。穆斯林的人口有所减少,但之后的记载说他们被全部杀光,则是在信口雌黄。实际上,他们还被安排了工作。街上的尸体是严重的卫生隐患,十字军派他们去把尸体拖出城外。

接下来还有两项重要工作。首先是讨论怎么处置耶路撒冷;另一项更加迫切,是弄清怎么解决前来增援的埃及军队。

从某种程度上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前提。在制定整体战略、强化防御设施、下达各项命令方面,一位可靠的人选要比一个委员会高效得多。麻烦在于,大家无法在人选上达成共识。

决定谁没有资格要容易许多。背信弃义的拜占庭皇帝显然不行——甚至雷蒙德都承认了这一点,小贵族也可以排除在外。教皇似乎是恰当的人选,圣城应当由教会管理。但乌尔班二世离得太远了,他的代表阿希马尔又因病逝世。82东征者又从当地的东正教徒中寻找,但他们当中地位最高的耶路撒冷牧首却在城破前几天的放逐途中死去了。

现在没时间等待罗马的指示或新牧首的选举了。埃及军队还有3周就要到了,需要立刻组织防御。十字军成立了紧急委员会,亲王们决定把王冠授予他们当中最富有、最强大的那位——图卢兹伯爵雷蒙德。

这是一个可靠的选择。雷蒙德见证了夺取耶路撒冷的全过程,又以虔诚著称。他已经控制了城内的堡垒,而博希蒙德已经在安条克证明,违抗他的意志十分困难。此外,尽管雷蒙德过于傲慢,在亲王当中人缘不好,但作为一名活力十足、骁勇善战的斗士,他是无可指摘、饱受敬重的。

雷蒙德即将迎来生涯的巅峰时刻,这次胜利让之前的所有屈辱都不值一提。他下定决心要好好享受这个过程。他认为亲王们会坚持这个决定,所以虔诚地拒绝了,称自己不愿在耶稣基督受难之地戴上金冠。这个谦虚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叹,但令他惊骇的是,委员会没有坚持,而是转而询问布永的戈弗雷。戈弗雷就很聪明,他同样拒绝了王冠,但是答应掌管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