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晚霞绚烂(第5/6页)
奥斯曼帝国进攻趋势的缓和只持续了很短时间。公元1409年,苏莱曼的兄弟穆萨入侵并围困了阿德里安堡。曼努埃尔二世提供了一切力所能及的援助,但仅仅抵抗了很短时间,穆萨便占据了城市,杀死了苏莱曼。公元1411年,新的苏丹已经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决心给这个支持错误一方的皇帝应有的惩罚,曼努埃尔只能传信给苏莱曼和穆萨的另一个兄弟穆罕默德前来推翻穆萨。围攻的势头退却了,穆萨最终得到和苏莱曼同样的下场,被弓弦勒死,但君士坦丁堡再一次沦落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
幸运的是,教养良好、精明干练的新苏丹很快便对曼努埃尔产生了好感,甚至称他为“我的父亲与领主”,对他表示忠诚,同意维持双方之间的和平。皇帝利用这段休战时期加固了帝国的防御工事,巡视了拜占庭领土全境,并围绕柯林斯地峡建造了一堵长达六英里的城墙,即希腊语的“六英里城墙”(Hexamilion),将伯罗奔尼撒半岛彻底隔绝。他与当时的土耳其帝国保持着十分和谐的关系,但曼努埃尔二世也心知肚明,与伊斯兰世界的停战状态并不能保持长久,奥斯曼大军迟早要再一次兵临君士坦丁堡154。
入侵比皇帝所预期的来得更快。1421年,32岁的穆罕默德突然去世,留下了他性情暴躁、反复无常的17岁儿子穆拉德二世继位为苏丹。这样的转折时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混乱,敌对的僭越者企图攫取权力,此时君士坦丁堡获得支援反叛者的良机。曼努埃尔二世如今已经年过七旬,年老力衰,力不从心,他并不愿意冒险与奥斯曼帝国最终的胜利者建立敌对关系,因此选择了袖手旁观。他的长子约翰八世却年轻气盛,信心满满,希望采取更加主动的立场,支援僭越者一方扳倒穆拉德二世。最终,身心俱疲的皇帝妥协了,帝国派出人力支援穆拉德的弟弟穆斯塔法,拜占庭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
曼努埃尔二世曾对此十分犹豫,不愿贸然动摇帝国的中立地位。穆斯塔法在加里波利中计,被他的兄弟杀死,随后穆拉德将愤怒的矛头转向了拜占庭。萨洛尼卡遭到围攻,六英里城墙被破坏,伯罗奔尼撒半岛也受到敌方的袭击。1422年,穆拉德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要求全城缴械投降。曼努埃尔二世此时已经垂死,但他还是为挽救自己的都城设计了最后的一个计策。他派出使臣与苏丹的小儿子会面,煽动他趁此良机夺取王位。愤怒的苏丹无计可施,只能立刻掉头面对身后的威胁。作为交换条件,皇帝再一次许诺成为土耳其的臣属,围攻很快解除,穆拉德率军前往小亚细亚。曼努埃尔用计成功地避免了帝国灭亡的命运。如今他四面都被土耳其敌人包围,境况并不比他刚刚加冕为帝的时候改善多少,但他凭借自己的精妙手腕与聪明才智,最终拯救了君士坦丁堡。曼努埃尔二世得以和平安详地在他的帝国获得安息,虽然帝国已经摇摇欲坠。
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曼努埃尔二世的长子约翰八世还未来得及加冕为帝,新苏丹穆拉德二世便决定围困萨洛尼卡。拜占庭的指挥官走投无路,将整座城市的领导权移交威尼斯,以便求得保护,但公元1430年,威尼斯的执政官认定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因此选择平静地退出战局,将守卫者的命运交给上天裁夺。不幸的拜占庭人全力坚持到了3月,城墙最终被攻破,土耳其人蜂拥而入,拜占庭再一次面临被洗劫的厄运。
约翰八世预料到不幸很快便会降临君士坦丁堡,因此试图在欧洲寻求支援,他对此充满自信,认为自己足以完成父辈未能在欧洲完成的使命。他一心认为如今所有国家都不会对土耳其的威胁熟视无睹,出于恐惧,西方也自然应该有所行动。然而,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约翰发现欧洲依然忙于内部斗争,而对外在的危机根本浑然不觉。英国和法国如今正因为百年战争斗得不可开交,圣女贞德已经被俘,并于同年被英国人以火刑处死。而在其他任何国家,约翰所获得的答复都是如同往常一样的陈词滥调。直到东正教会正式归附罗马教廷,拜占庭也未曾获得任何援助。
约翰八世明白拜占庭的人民永远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但他如今万般无奈,只能对教皇发誓他会转变全国的信仰,皈依天主教。教皇对他并不十分信任,因为他已经无数次听到过这样的承诺,但约翰八世下定决心要实现自己的诺言。在14年艰苦的谈判和外交斡旋之后,他最终召集了一批东方主教,在佛罗伦萨举行的公会议上签署了东西方教会统一协议,正式与天主教合并。教皇立即承诺提供军事协助,此时匈牙利一方感到马上又有国家将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俎上之肉,马上同意作为此次十字军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