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博希蒙德一世(第5/6页)

然而,严酷的考验并未结束。尽管十字军拿下了该城,但突厥人仍控制着内堡。博希蒙德在试图独自攻城时负伤,(更严峻的是)卡布卡正率领7.5万大军赶来。第一个问题容易解决。博希蒙德在堡垒外修建围墙,防止突厥人从内堡发起进攻,然后专注于守卫这座新拿下的城市。两天之后,卡布卡兵临城下。

十字军身处绝境。7个月的围攻耗尽了城中粮食供应,现在已没有时间进行补给。形势极其严峻,有的骑士甚至宰杀自己的战马为食。更糟糕的是,逃兵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卡布卡。他试图朝着博希蒙德守卫的城墙发起猛烈攻击,但十字军极其艰难地将其击退。卡布卡深知十字军濒于崩溃,于是转而采取围攻手段。

如今只有奇迹发生,才能拯救困境中的基督徒,幸运的是奇迹真的出现了。一位法国隐士彼得·巴塞洛缪(Peter Bartholomew)宣称圣徒显灵,后者告诉他圣枪(Holy Lance)——当年一个百夫长刺入耶稣体内的一把枪——的所在地。有天使的帮助,有圣物力量的指引,他们可以与卡布卡一战。

博希蒙德不太可能相信这个故事,毕竟他也许在君士坦丁堡见过圣枪。但他知道这个故事可以鼓舞士气。因此,彼得戏剧般地从教堂地下挖出生锈的金属枪尖后,他率先宣称这是真正的圣枪。他下令十字军禁食5天,然后全军出动,将这杆枪放在军前,发起全面攻击。城内只留守200人。

一眼望去,十字军满是饿花了眼的骑士,蹒跚步行,与其说他们可怕,倒不如说他们可怜。尽管如此,博希蒙德的出击正合时宜。卡布卡的联盟正濒于土崩瓦解。大多数埃米尔并不信任卡布卡,担心他拿下安条克之后实力过于强大。因此,当十字军出现在阵前,他们纷纷逃跑。卡布卡剩余的军队仍在数量上占优,但十字军的规模令他们不安,于是他们在草地上放火,试图延缓十字军的步伐。风将烟吹到突厥人的脸上,而原计划的战略撤退也变成一场溃败。同时,亚美尼亚和叙利亚牧人也趁机复仇,下山参与了屠杀。

这是一场全面胜利。内堡的突厥守军目睹了眼前的溃败,深知大势已去。令博希蒙德满意的是,他们宣布只向他个人投降,而冷落了老对手图卢兹的雷蒙。后者身患疾病,被迫旁观了整场战役。

雷蒙不能接受这个消息,拒不承认博希蒙德是安条克的主人。他的固执使得十字军的行动戛然而止,但他的态度并非出于小气的原因。和博希蒙德一样,雷蒙也希望作为十字军最高统帅得到认可。精明的他也知道,尽管他个人厌恶拜占庭人,但更需要他们,否则十字军无法长期成功。安条克是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城市,如果交给博希蒙德,那么十字军与君士坦丁堡的关系将永久破裂。

十字军其他领袖也因为博希蒙德和雷蒙的关系而分化,面对如此情形,他们好几个月都举棋不定。此时,伤寒突然暴发,大胜之后本已高涨的士气再次下滑。普通将士并不在乎哪位统帅将控制安条克,其实他们根本不关心安条克。他们立下军令状,要收复耶路撒冷。留在小亚细亚争执的时间越长,他们就越生气。

眼看军中就要哗变,最终雷蒙和博希蒙德选择妥协。博希蒙德得到安条克,作为交换他承认雷蒙为十字军领袖。在安条克滞留了15个月后,十字军终于再次出发,博希蒙德心满意足地留下了。

这是他人生中最伟大的胜利时刻。他加入十字军的目标从来都不只是看到耶路撒冷,而是要建立自己的国家,现在他控制了近东地区一大城市,处在非常有利的位置:既可以支配朝圣者前往耶路撒冷的生意,获利丰厚,又能控制周边相继建立的十字军国家。几个月后他以安条克大公的身份前往刚刚陷落的耶路撒冷,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被视为最重要的地方权贵,也轻而易举地确保了自己牧首候选人的地位。

不幸的是,博希蒙德的胜利着实短暂。他的大胆为自己赢得了财富和权力,也成为他失败的原因。公元1100年夏,他留下侄子坦克雷德摄政安条克,自己率300名将士前往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他误入埋伏圈被俘,沦为突厥人的阶下囚。阿历克塞提出支付赎金,将他送往君士坦丁堡,但博希蒙德断然拒绝,被迫做了三年俘虏,直至坦克雷德筹集到足够资金将他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