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大风歌(四十一)高祖还乡(第4/5页)

画外音:

刘邦在平定黥布的叛乱后,以汉朝开国皇帝的身份回到故乡,在和父老乡亲们一起开怀畅饮中,刘邦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首著名的《大风歌》。而刘邦作为汉高祖回到故乡,这件事本身也成为中国历史的千古佳话,给后世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元代就有一支著名的散曲写到了高祖还乡,那么这支散曲是怎么写的呢?

王立群:

元代散曲中间曾经有一批作家,大家聚到一块儿写一件事高祖还乡,好多人都写,其中有一个人胜出了,这个人叫睢景臣,他写了一个“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的散曲,一直传到今天,因为太有名了,而且他的题目就叫做《高祖还乡》。所以,我们最后来讲讲这个散曲,因为它和那个刘邦还乡的故事联系非常紧密,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只要说到元代散曲,没有人不知道《高祖还乡》的。当然这个曲子很长,我们全讲来不及,我先讲讲大致的,这个散曲是八支曲子,我要介绍的是刘邦下车到他看,这一段写得很漂亮,非常有名。

我们先看那个第五支曲子,它这样写的:“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亲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膛”。什么意思呢?看见一个大汉下车了,这个大汉目中无人,下车以后其他的人都展腰舒脚给他下拜,他说我也跪到那儿,等一会儿我抬起头来一看,仔细再一瞧我认识这个人,那不是俺村的那个吗?这个第六支曲子就写得特别漂亮了,这第六支曲子是揭刘邦的老底,怎么揭的呢?“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这话什么意思呢?说你姓刘,你老婆姓吕,你老丈人在我们村里教书,认得几卷书,你在我们庄东住过,也在我家里边切过草喂过牛,还给我家拽过坝,锄过地。最后两句第七支曲子这样写的:“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说你刘三,你春天采了俺家的桑叶,采了就是偷了,偷了俺家的桑叶,冬天你又借了我们家的小米,“零儿八星”一年到头借的查不过来了,后来记得你当亭长换田契,硬是从我们家强行秤走了三秤麻,然后还酒债你又从我们家多量了三斛豆,有什么糊涂呢?现在还放着账册明标着,那都一笔一笔写着呢。最后这曲子这个农民向刘邦要债了:“少我的钱,差拨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说你这个人真不老实,你原来叫刘三,你现在改名叫汉高祖,你改了名我就不认识你了?你改了名你欠我家的钱,欠我家的粮,你还得还给我。

这一段写得特别妙,这个汉高祖是皇帝的庙号,就是皇帝死了以后为什么他叫高祖呢?他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他那个庙是摆在第一的,所以叫高庙,高祖之庙,所以叫汉高祖,这都是人死了以后才称他为汉高祖的,没有说他活着叫汉高祖。这个时候就把他活着的名跟死着的名混到一块儿,你原来叫刘三,你现在改成汉高祖,你以为你改了个姓我就不认识你了,欠我家的东西你就可以不还了,那不行,欠了债你得还,欠了粮交的赋税中间得扣了。这一段写得特别妙,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散曲的套曲《高祖还乡》,这一支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鼎鼎大名,它虽然写的不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刘邦,它是文学作品中间的刘邦,其实这个作品呢,它把高祖还乡的故事通过一个同村农民的眼光加以描述,揭了一个皇帝的老底,把他神圣的光环扒下来,原来是个无赖,这和历史上的刘邦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刘邦确实回过故乡,他回乡肯定有他的老乡认识他,当年刘邦在家乡做点什么事,他老乡心里怎么想,谁也不知道,但是睢景臣就加以想象、创造,写了这个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来了自己的名字,留下来了这部文学作品,它跟历史完全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