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大风歌(三十)刘姓封王(第4/4页)
其实刘邦打败项羽主要是依靠韩信、彭越、黥布,但是你用别人那都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两条,一个叫封王,一个叫封地,你不给我王的名号不给我地,我就不给你干。这很简单,你到大街上对着一帮人说来,来,来,给我们干活吧!那得有个条件,你得给人家工钱啊,你让人家一块儿给你灭项羽,不封王不封地,人家不干。所以异姓王是刘邦不得不封,并非出自心里的情愿,这是封同姓王的第一个原因,为了削弱异姓王。第二,是为了巩固刘姓政权,我们刚才读了刘邦的一句话很有名,“欲王同姓以镇天下”,他认为要镇服天下必须要封同姓王,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为什么要封同姓王。
第二个问题,封同姓王对刘邦的政权有帮助吗?确实有帮助,第一,封了同姓王以后稳定政局,你看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吕后、汉文帝,在这一个阶段没有一个同姓王造反,反过来黥布叛乱的时候,同姓王像楚王刘交,荆王刘贾都起兵去对抗,而且刘贾因为黥布叛乱战死,所以同姓王对巩固政权确实起了作用,稳定政局。稳定政局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同姓诸侯王和朝廷的列侯是互相牵制的。刘邦不是封了29个列侯吗?现在又封了四个同姓王,同姓王在边远地区和朝中的列侯互相牵制,同姓王要叛乱派列侯去平叛,列侯中间要造反同姓王会起兵镇压,互相牵制,稳定政局。第二是巩固刘氏政权,你看吕后死了以后,出现铲除诸吕的行动的时候,所有的郡县长官没有一个人动手,那个被刘邦封的那些郡县长官都不动,谁带头起兵呢?刘邦封的齐王刘肥的儿子刘襄,他起兵了,因为郡县的太守人家看老刘家跟老吕家,你们夫妻两个家的后代在打,他们都不去趟这个混水,只有谁呢?只有刘姓诸侯王特别积极。所以,封同姓诸侯王在当时来说确实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第三点就是发展经济,除了稳定政局、巩固政权以外,同姓王诸侯王有很大的权力,有权力他就把自己这一块的一亩三分地搞好,比如说齐国,齐王是刘肥,齐国的相国是曹参,曹参用了九年时间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好处。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我们这一集开始讲的一个问题,刘邦从封异姓王到封同姓王这是个重大转折,这个重大转折说明了什么呢?原来封异姓王是为了灭项羽,现在封同姓王是为了巩固刘氏江山,这说明刘邦封王的标准在变化。你看封韩信、封彭越是按照什么来封啊?按照军功,是以功封王,等到封刘姓王的时候是凭什么来封啊?凭亲,看谁跟刘邦亲吧,兄弟亲、父子亲都封了。封异姓王是因功封王,封同姓王是因亲封王,这就大不一样了,这个转变说明刘邦开始是很有胸怀的,和所有异姓王共同来共享天下,但他的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一家一姓的天下,要家天下,共天下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旦有了时机他就逐步向一家一姓转变。
画外音:
由于担心异姓王叛乱,刘邦就用分封同姓王的办法来削弱异姓王的实力,那么刘邦既然怕出后患为什么他不实行郡县制?在汉之前秦朝的郡县制刘邦为什么不采用呢?
王立群:
这刘邦不多事吗?你担心这异姓王叛乱,那你把异姓诸侯王灭了以后为什么还要封呢?你要不封搞成郡县制不行吗?为什么不搞郡县制要封同姓王呢?这和刘邦总结的秦亡的教训有关。秦朝灭亡以后,大家都总结秦亡的教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大家都认为秦帝国灭亡的时候,是因为没有一个同姓诸侯王拥有强大的兵力镇压天下的反秦武装。所以刘邦总结这个教训以后,一旦当了皇帝一定要封同姓为诸侯王,拥有军权,然后天下再有叛乱,他们可以帮助我镇压叛乱,这就是刘邦总结的秦朝灭亡的教训。我们今天看秦朝的灭亡,第一暴政,第二苛法,刘邦也看到了这两点,但刘邦还看到了一点,就是没有同姓诸侯王。这个不是刘邦一个人的看法,这是当时很多人都这样看,包括汉文帝时期一个著名的政治家贾谊,他是坚决主张中央集权的,贾谊就这样认为。我下面给大家读一段贾谊的话,“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猬毛而起,择良日立诸子,雒阳上东门之外,毕以为王而天下安”,什么意思呢?贾谊说,刘邦封异姓诸侯王,天下反叛的就像刺猬毛一样多得不得了,但是一封同姓王天下安了。连贾谊都认为封同姓王是对的,你可见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家和最有实权的政治家,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要想天下安,要封同姓王。这一集我们讲了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封了兄弟,封了侄子,封了儿子,封了刘姓的亲戚,都封了,还有没有姓刘的没有封?有,刘邦他爹,他爹还没封呢!儿子、兄弟、侄子都封了,爹怎么办?请看下集,太上皇,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