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风歌(十五)登基称帝(第3/5页)
画外音:
刘邦很清楚要想夺取天下人才是关键,分封是吸引人才的最好办法,在韩信的建议下分封成了刘邦激励属下的重要手段。无独有偶,关于分封还有一个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个人是谁?他的看法又能给刘邦带来怎样的帮助呢?
王立群:
第二个高人是谁呢?张良。韩信解决的就是分封是手段,张良帮助刘邦解决的是什么呢?封谁,分封是手段不错,但问题是你把地拿过来你封给谁。我们前面讲过,楚汉战争打得很激烈的时候,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话,郦食其叫他分封谁呢?分封六国,战国时期被秦灭的六国诸侯王的后代。刘邦听信了,把诸侯王的印都刻好了,结果张良来了个“八不可”给他刹车了,刘邦最后醒悟过来,把嘴里的饭吐出来骂了郦食其,然后赶快把印销毁不封了。实际上郦食其也主张分封,张良也主张分封,这一点他们一致,关键问题是封谁,郦食其主张封战国被秦灭掉的六国国君的后人,张良说绝对不能,你封他你就完了。张良让他封谁呢?封功臣,谁立了功,谁为你打天下谁为你打天下出力多你封谁,其实他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张良帮助刘邦解决了一个问题是封谁。我们还讲过张良有一个“下邑画策”,就刘邦在彭城打了败仗回来的路上,刘邦败得一塌糊涂,五十六万大军被西楚霸王三万军队打垮,败得很惨,结果走到路上刘邦讲了一句非常有战略意义的话,他说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捐出来,你给我谋划谋划可以给谁。函谷关以东全捐出来这叫什么?这就是主动去分封啊,刘邦这个建议已经把分封从一种手段上升到打败项羽,夺得天下的国家战略,上到这个高度了。张良说只有三个人可封,你手下韩信,还有一个彭越,第三个人,项羽手下的黥布,你要想得天下就封给这三个人,你看张良一直帮助刘邦解决的问题是封谁,韩信给他指的是拿分封做手段。你想想,刘邦在这两个高明的导师的指导下,那么他完成的这篇论文肯定是高质量的。我们看一下刘邦,他在建国之前他所做的一些工作,他其实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大体上是三类,而分封就是刘邦从一个布衣最后登上九五之尊的一个成功的阶梯。在这个过程中间刘邦封了三种人,也就是在三种情况下刘邦都在封王,第一种我们叫真心封王,就是他真心真意地想封这个人,代表人物是谁呢?赵王张耳,张耳是战国末年赵国的一个大名士,刘邦年轻的时候就听说过张耳的盛名,而且跑到张耳那儿去住过行长时间,两个人关系非常熟。张耳跟刘邦还有一层非常特殊的关系,他俩是亲家,他那一个女儿鲁元公主后来嫁给谁了?嫁给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你看刘邦手下那么多功臣,那么多跟他关系非常好的人,但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嫁给的是张耳的儿子张敖,以后我们还会讲到这一段事。你可见刘邦跟张耳的关系,这个关系按我们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叫什么呢?“铁”,他俩的关系非常铁,铁到他就这么一个女儿还许给人家张耳的儿子。所以当韩信、张耳灭了赵国,韩信给刘邦打了个报告,要求封张耳为赵王镇守赵国,刘邦拿笔一挥立即同意。
第二个是半心封王,要封但并不是全心全意的,比如我们前面讲过那个韩王信,不是许给他韩地称王吗?但实际上韩地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它是个军事要地,在利用他的时候封他做韩王,等到天下大定以后立即把韩王信,他那个地方在哪儿呢?就是今天河南的中部一个军事要地,在洛阳、淮阳、南阳中间的一个军事要地,这就是战国的韩国的地方,把他从这儿一下子迁到太原,叫他去抵御匈奴了,等于是刘邦的一次拆迁吧,就把这个韩王信从河南一拆迁弄到陕西去了,后来韩王信反了,这个我们以后再说。这只能叫做半心。第三种违心封王,违背自己的心愿,比如说齐王韩信,这个我们前面讲过,韩信拿下齐国给刘邦写信,叫封他为假齐王,刘邦气得大骂,要派兵去剿灭韩信,还是张良、陈平各跺了他一脚,他醒悟过来封了韩信,完全违背他的本意,这叫违心封王,可见像刘邦这种人,有时候也得违背自己的心愿,做一点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不愿意干但是必须得干,不愿意干是自己的本意,还要这样干说明他的情商还是比较高的,他能够理智地去处理问题,虽然他不喜欢,虽然他不愿意,但是需要,他封了。那么这是我们讲的刘邦称帝的第一步,把诸侯王的问题解决了,诸侯王一解决,刘邦称帝的基础基本上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