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浑然应答 道尽糊涂(第3/4页)
既然是墙倒众人推,项羽也只有忍气吞声,放弃西行入关的机会,作为“次将”,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
当时秦军两大主力军团包围了赵国,北上救赵的风险极大。项羽北上之路,要打硬仗,注定要比刘邦直接向西入秦艰难得多,而且也不如刘邦胜算大。这一安排明显偏袒刘邦,项羽心中岂能无恨?
再说新仇。
一个人怀才就像女人怀孕一样,终究不可能不让世人知晓。项羽北上救赵,建立奇功,歼灭秦军两大主力军团,成为诸侯的总盟主,并以诸侯总盟主的身份向怀王报告了消灭秦军主力之事,但是,怀王仍然坚持按照入关前的约定(先入关破秦者为关中王)办理,丝毫没有考虑项羽在灭秦斗争中的巨大贡献,这肯定让旧恨在心的项羽更加恼怒。项羽并不是没有能力西行入关灭秦,而是楚怀王心不让他西行入秦。这岂不是将项羽逼上了梁山?不反就没有出头之日。所以,项羽杀怀王,也是怀王一逼再逼的必然结果。
项羽召集众将,告诉他们:怀王是我家项梁所立。三年反秦,怀王没有任何功劳,他怎么能够主持盟约(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真正打江山的是你们大家和我(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项羽讲的是实话,但是在操作上不够谨慎,因为怀王是杀不得的。杀了怀王,就是以臣弑君,就给了政治对手一面正义的旗帜,而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极大的被动。
刘邦的目的是做大汉皇帝,他与项羽一样不能容忍怀王凌驾于自己之上。所以,项羽不杀怀王,刘邦将来也必然会除掉怀王。项羽率先除掉怀王,做了刘邦未来要做的事,又给了刘邦一个讨伐项羽的最好借口,这是项羽在政治上的重大失误!
公元前205年三月,刘邦第一次出关到达洛阳,新城(今河南偃师)三老董公(负责教育的乡官)建议刘邦为义帝发丧,公开讨伐项羽。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为义帝发丧,还脱掉衣袖放声大哭(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刘邦不但为义帝发丧,还整整为义帝哭祭了三天,并派使者遍告天下诸侯:义帝是天下的共主,如今项羽先则流放义帝,继则将义帝杀害,这是大逆无道之举(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希望天下的诸侯能够与我一道讨伐诛杀义帝的逆贼(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诛杀义帝,成为项羽在政治上陷于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成为刘邦在政治上打击项羽的一面正义的旗帜。
迷信武力迷信武力是项羽政治幼稚的第三个表现。
项羽迷信武力有其客观基础,就是项羽个人的勇猛善战。项羽在垓下被围之时唱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该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力能拔山,豪气盖世,但是,战局对我如此不利,连一生追随我转战的宝马也不愿再跑了。宝马不愿再跑了怎么办?虞啊虞啊,我怎么安排你?这首歌充满了英雄末路的万绪悲凉,与刘邦的《大风歌》同样有名。其中,“力拔山兮气盖世”七个字表达了项羽对自己武力的肯定,这是项羽迷信武力的基础。
项羽迷信武力,不懂得军事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军事并非目的。因此,不讲政治策略,暴虐滥杀,绝对不可取。
项羽起兵不久,攻打襄城(今河南襄城),久攻不下,攻下来之后,将襄城的成年男子全部活埋(已拔,皆阬之)。
这件屠城之事成了项羽残暴的第一项指控。
当怀王召集大家商议进兵攻秦之事时,怀王身边近臣列举项羽暴虐的案例,即是曾经屠杀了襄城的百姓。
汉元年(前206)四月,项羽分封诸侯归国,其中齐地分封了三位诸侯王。没有得到分封的田荣率先在齐地叛乱,拒绝项羽分封的齐王入境,并且杀死胶东王,指示彭越杀济北王,然后田荣自己独占了整个三齐之地,也就是整个的山东。
项羽率部平定田荣,田荣败走平原,平原的百姓杀死了田荣。按理说,如果项羽在田荣死后再对齐地进行一些政治安抚,齐地的叛乱便可彻底平定。但是,项羽却到处焚烧房屋,杀戮田荣降卒(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逼得齐地百姓纷纷反叛项羽(齐人相聚而叛之),田荣的弟弟田横乘机起兵反楚(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