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难说再见(第5/6页)
打败自己的只有自己,历史无情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是秦始皇的悲剧,也是一切独裁者的悲剧。
秦始皇不断为人关注的第三个原因是大秦帝国的速亡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一位引发后人不断思考的帝王岂能不被人们屡屡提及?大秦帝国是中国古代史上寿命最短的王朝,它仅仅存世十五年就覆灭了。大秦帝国覆灭的原因颇多,前文多有涉及。但是,还有三个原因不大为人关注,一是秦始皇的统治思想,二是秦国贵族的腐朽,三是秦始皇对接班人选安排的失误。
先说统治思想。
统治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制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思想。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中央集权制的帝国,但是,秦始皇创建的中央集权制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个不足就是大秦帝国缺乏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是巩固统治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秦始皇自始至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统治思想。法家思想强调君王的独裁性,然而,君王的独裁意味着没有其他因素能够制约皇帝的所作所为。因此,皇帝一旦决策失误,帝国的长期安定就会受到破坏。
秦始皇虽然崇尚法家思想,但又认为秦属水德,依阴阳之说,“水”属阴,阴主刑杀。便认为水德政治当用法家,以刑罚为主。所以,秦始皇“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儒家思想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肯定不如法家、兵家那么直接有用,但是,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绝对不能没有儒家思想。法家是强国之道,儒家是治国之道。法制不可少,德治也不能缺。法家只能使臣民畏惧,儒家却能使臣民忠诚。法家强调势与术,它的本质是一种统治术,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之时,君王却是在法制之外的。儒家强调的圣贤人格、德治思想,不仅是用来教育臣民的,同时也是对君王的一种约束。无法约束君王的思想学派,只能使君王更加专横、腐败,并且加速帝国的败亡。
秦始皇作为中国皇帝制度的开创者忽略了统治思想的建设。换句话说,秦始皇完成了皇帝制度的硬件,但是,他没有为皇帝制度设计、安装一个更适合它的软件。因为,秦始皇只是始皇帝,他还来不及思考更多深远的问题。他把皇帝制度看得完美无缺,以为这种制度可以保证一个帝国永世长存,可他不懂得一种制度必须具备调节功能。而这种调节功能是通过统治思想来实现的。
再说秦国贵族的腐朽。
人们大多把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原因归于暴政、苛法等,很少关注到当时秦国贵族的腐朽。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最大赢家是刘邦,他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开始之后,六国贵族后裔纷纷建国,但最终却无一个立国的贵族获得成功。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
原因当然非常复杂。有一点常为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战国时期各国贵族世家自身的腐朽。被秦始皇最终兼并的这些诸侯国的贵族世家在历经了数百年的统治之后,已经走向没落,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他们自身的腐败是六国最终被秦兼并的根本原因之一。秦国贵族虽然在兼并六国过程中的表现大大优于六国贵族,但是,秦国贵族的腐朽丝毫不弱于山东六国。郑国事件曝光之后,秦国贵族力主逐客,致使秦王赢政误下逐客令,如果不是李斯上《谏逐客书》,秦国人才几乎流失大半。只是由于赢政本人的明智才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秦国贵族的腐朽。可是,兼并六国之后,赢政的明智逐渐丧失,秦国贵族的腐朽再也无法被遏止,并发展到一发而不可收的地步,终于导致大秦帝国的迅速灭亡。
成就一个部族的往往是它的敌人。在秦部族初始立国之时,部族的绝大多数治国者都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山东诸国的存在。秦始皇成功兼并了六国之后,大秦帝国的敌人消失了。伴随着敌人的消失,大秦帝国的贵族世家也失去了昔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盲目地支持秦始皇的急政暴政。除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有过一些进谏之外,听不到其他任何皇族的声音。在秦国贵族之中,最为重要的是秦始皇的子女,他们可说是一无作为,任人宰割,被二世胡亥杀戮殆尽,无一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