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难说再见(第2/6页)

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出兵南越,使岭南第一次成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亡之后,秦朝的南越驻军在赵佗领导下建立了南越国,并最终归汉赵佗为开发岭南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年赵佗所在的龙川县(今广东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至今还保有不少历史遗存。广东河源市也因此成为岭南客家人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今天的佗城镇就有近两百多个姓,以及近五十家姓氏宗祠,它们都是当年南征的五十万秦军的遗存。

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初衷并非是要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然而,他对岭南的开发却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秦始皇实施宏图大略的坚定决心和当时各族人民的巨大付出之下,大秦帝国拥有了南至福建、两广,东至沿海,西至临洮,西南至保山;北至长城以北的广;袤国土。第一次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国土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现代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这一基本格局。

在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中,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与强国非常重要。如果既是大国又是强国,它在世界格局中就会有更大的话语权。

大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无可争议的,大国所拥有的综合国力、大国所占有的资源,以及大国所具备的承受能力,都远非小国所能相比。

以国防为例。在现代世界军事格局中,一个国家的国防纵深至关重要,而国防纵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本土面积的大小。如果拥有较大的国防纵深,在战争中就能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具备梯次抵抗的战略防线。秦始皇开创的庞大帝国为现代中国拥有巨大的国防纵深奠定了基础,仅就此一点而言,秦始皇留下的遗产也弥足珍贵。

再以经济为例。小国在世界性金融海啸申往往显得承受力非常有限,而大国则不同,它拥有的抗风险能力亦远非小国所能相比。

第二,制度统一。

领土统一主要是整合,制度统一则在创新。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创建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的皇帝制度,它终结了周代的封建制,诞生了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了繁荣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总体而言,它是一笔可圈可点的政治遗产。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实现了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统一。

人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大势。各种各样的政治制度是世界多极化的表现之一。

人类政治制度不是某一个人独创的,它是一定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综合力量形成的产物。秦始皇利用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且集中力量办了一系列大事:如修筑万里长城、驰道、直道,北驱匈奴、南征南越。

秦始皇的这些大工程常常被后人斥为暴政。前面讲过,秦始皇兴建的这些工程,实际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程,另一类是只为个人享乐的工程。前者如长城、驰道、直道,这些工程尽管耗费了国力、民力,给当时天下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但是,对于一个统一帝国的稳定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和平来说,却是必要的。

如果说秦始皇的这些工程危及了大秦帝国存亡的话,问题在于实施得太急,而不在于这些工程本身。

秦始皇从兼并六国直至他沙丘离世,其问仅仅十二年。在这十二年里一下铺开这么多的重大工程,必然会动用大量民力,大大加重百姓的负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虽然这些工程对于统一帝国来说是必需的,但是,不能完全不顾及百姓的承受能力,在短时间全部开工建设。秦始皇不顾百姓死活,一下子将摊子铺得如此之大,不是他不知劳民疲民,而是他不顾民生,不知道过度使用民力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从这个角度讲,这些工程既有利于帝国的统一,又造成了难以收拾的局面,其错不在工程本身而在工程过于集中。

至于另一类工程,如大建皇陵、宫殿,则完全是为了满足秦始皇个人的享乐,显然不能与修长城、驰道相比。这类工程虽然满足了秦始皇个人的欲望,但是,大秦帝国却付出了二世亡国的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