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皇陵之谜(第5/6页)

这个挖掘点就是曾用现代物理方法挖掘的编号第八的钻孔,一直挖到30米深之时,地下突然传来“咚咚”的响声——洛阳铲碰到了硬物。这两名考古队员立即兴奋不已。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考古人员用洛阳铲在近六十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区试探性地钻探了七十多万个钻孔,希望能够发现秦始皇陵的地宫。然而,由于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一直收效甚微。

但是,这一次洛阳铲像长了透视眼,准确找到了神秘的秦始皇陵的地宫。

这两名考古队员兴奋地把洛阳铲从钻孔里提出,铲尖的泥土上黏着几块青石碎屑。经过仔细辨认,碎屑是石灰岩。秦始皇陵位于陕西骊山,此处出现最多的是花岗岩和片麻岩。石灰岩在整个骊山地区非常罕见,但在渭北却分布极广,这恰恰和史料中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石材取自渭北的记载相吻合。这意味着他们用洛阳铲挖到的泥土就是来自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宫。

当然,仅靠这一点还不能完全确认封土堆下存在地宫,且地宫没有遭到破坏。考古人员还做了另一种测试。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秦始皇地宫记载有一句是“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汞(水银)是一种具有挥发性的金属,如果地宫中存放有大量的汞,封土堆表面土壤的汞含量应高出周围土壤中的汞含量。土壤化验结果表明,封土堆上汞含量的异常值是普通值的10倍左右,最高的达20至30倍。用取样机插入土中抽取土壤里的空气测量,同样显示汞异常。

秦始皇为什么要在地宫里放人这么多的水银呢?一是以水银制成“百川、江河、大海”的形状,营造出一个恢弘的自然景观;二是为了防止盗墓,因为汞气有剧毒,人一旦吸入高浓度的汞气,即可导致精神失常、肌肉震颤而瘫痪,以致死亡;三是可以使尸体和随葬物品保持长久不腐。

封土堆下汞的异常也恰恰证明地宫未被盗掘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秦始皇陵地宫真的被盗掘过,那么,地宫中的汞早就挥发殆尽了。

秦始皇陵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代帝王陵里非常引人注目。如何引人注目呢?

第一,陵园面积广大(达到五十多平方公里);第二,修陵工匠众多(曾达七十多万人);第三,陪葬墓众多;第四,宝藏太抢眼。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秦始皇本纪》详细记载了秦始皇陵地宫中的宝物。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汉之后,《史记》流传极广。从此书中得知秦始皇陵埋藏宝物的人难以计数,即使是没有读过《史记》的人,也会从别的渠道得知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所以,秦始皇陵的宝藏之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为秦始皇陵带来了巨大的盗掘风险。

秦始皇陵为什么要修得如此豪奢呢?修得简朴一点不是可以避免树大招风吗?

在我看来,秦始皇陵修得如此豪奢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一是思想观念,二是秦始皇重视,三是秦二世重视,四是秦始皇根本没想到大秦帝国会灭亡。

先说思想观念。中国古人一直相信灵魂不灭,相信厚葬可以让死者在身后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历代帝王非常注重厚葬。自商周开始,历代帝王就一直非常重视修筑寿陵。中国古代最早的墓葬是“不封不树”(不起坟,不种树)。至春秋战国,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并且开始封土(堆土起坟)。秦始皇不可避免地也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他为了死后再享荣华富贵才会大修陵寝,实行厚葬。

再说秦始皇的重视。这一点容易理解。秦始皇是第一位在位时就为自己修陵的皇帝,而且是一位兼并六国、统一四宇的皇帝。秦始皇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者,他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要称皇帝,要称“朕”。如此看重自己,当然会非常重视修建自己的皇陵。

第三是秦二世的重视。秦始皇去世之时他的陵寝并未完全竣工,秦二世对秦始皇的陵寝修建格外上心。为什么呢?前文已述,因为秦二世想通过大修陵寝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

第四是秦始皇根本未料到大秦帝国会灭亡。这种极强的自负感在秦始皇身上表现得非常充分。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帝制历史上,秦始皇的自负无人可比!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极强的自负心理,而且,一个人自负的程度是由他在历史上创下的功业所决定的。有多大的历史贡献,就有多大的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