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赵高之死(第4/5页)
但是,等到蒙恬、蒙毅兄弟,秦始皇诸公子、公主,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人一个个被赵高逼杀之后,李斯成了赵高夺取最高权力的最大障碍。此时的李斯已经是赵高的政治对手,但是,李斯始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赵高才设计在秦二世寻欢作乐之时有意让李斯屡屡败秦二世的兴,惹得秦二世十分恼怒,赵高则趁机进谗言陷害李斯,致使李斯被灭三族。这是赵高攫取大秦帝国最高权力的第四步。
第五步,逼杀胡亥。李斯被杀之后,赵高已经可以为所欲为了,这才上演了“指鹿为马”的一幕,成为中国历史上相权愚弄皇权的经典案例。大臣们经历了“指鹿为马”事件以后,已经无人敢于对抗赵高,赵高夺取最高权力的机会终于来临了。这才发生了望夷宫逼杀秦二世的事件,赵高一跃升为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下弑君第一人。
此时的赵高已经梦想自己当皇帝了;只是他内心的极度空虚、大臣们的无言反抗,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所以,赵高出于权宜之计才立子婴。
但是,他却把子婴的头衔由“皇帝”换成了“秦王”。
赵高的权力至此已臻巅峰,但与此同时,他的一只脚也迈进了地狱之门。历史从来都是这样:上帝要他灭亡,一定先让他疯狂。当一个人疯狂到极点,他也就走到了地狱的门口。
看看上面的五部曲,就是一首赵高亡秦的“钢琴协奏曲”。
所以,后人评价秦朝速亡之时往往认为赵高是最重要的亡秦者。
第二种观点,认为赵高是“亡秦报赵”的大功臣。
赵高是赵人,他对大秦帝国的速亡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赵高是亡秦第一人。
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说:
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乃自宫以进,卒至杀秦子孙,亡其天下。
司马贞认为,赵高是赵国公子,因为痛感赵国为秦所亡,所以,“自宫”而人秦,最终诛杀赢秦子孙,灭亡秦国。如果历史真像司马贞所说的那样,那么,赵高就是郑国第二,为了报秦灭赵之仇而“自宫”,他岂不是赵国的大功臣吗?
因此,后人谈起刘邦亡秦,认为赵高的功劳在刘邦所有大臣之上。比如《咏赵高》一诗:
当年举世欲诛秦,哪计为名与杀身。
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
诗云当年整个天下都想诛灭暴秦,甚至于没有人计较代价与得失。可见,暴秦是多么不得人心,灭秦又是何等艰难。但是,赵高先杀了扶苏,再杀了胡亥,整个大秦帝国因为赵高的杀戮而轰然崩塌。以此看来,赵高的功劳远远胜过刘邦手下任何一位功臣。因为,谁也不可能取代赵高从内部瓦解大秦帝国的地位与作用。
又如《阅(古逸史)》一诗:
大贾灭赢凭女子,
留侯椎铁荆卿匕,
奇谋与汉讵萧曹?
不及秦宫一赵高。
诗说,吕不韦灭亡赢氏王朝靠的是赵姬,促使汉朝兴起的不是刘邦手下的大功臣萧何、曹参。张良的博浪沙刺秦,荆轲的秦廷刺秦,都赶不上赵高乱秦亡秦的功劳之大。
这两首诗一致认为,赵高的一系列动作最终加速了大秦帝国灭亡的步伐。
客观上讲,这两首诗讲的确有道理。赵高从内部瓦解大秦帝国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不可能代替的。
但是,判断赵高是否为功臣不能以赵高在大秦帝国灭亡中所发挥的客观作用为标准。判断一个人是功臣还是罪人是要具体分析的。最重要是看赵高所作所为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从赵高亡秦的动机看。赵高乱秦、亡秦并非是为了报赵,而是为了个人的私欲。沙丘政变是乱秦、亡秦至为关键的第一步,赵高为什么要发动沙丘政变呢?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
始皇至沙邱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
据此可知,赵高的亡秦贼心,一是想立胡亥为帝,二是怨恨蒙毅曾经审理过自己。
赵高的全部赌注都押在胡亥身上,只有胡亥即位,赵高才有出头之日,才有被重用的机会。
赵高犯罪,蒙毅审理,判赵高死刑,由于秦始皇援之以手,赵高才得以幸免。所以,赵高对蒙毅恨之入骨。如果遗诏发出,扶苏即位,一定会重用蒙恬、蒙毅兄弟。这样,赵高报仇的机会就没有了。所以,赵高敏锐地发现,秦始皇在未立皇后、太子的情况下病故于巡游途中,而且,发给扶苏的诏书在自己手中还没有发出,这对赵高、对大秦帝国都是一次历史性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