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李斯变节(第5/6页)

可见,秦始皇与李斯的关系是如何不一般。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的太守,李由回京城咸阳,李斯在家中备酒宴,朝中文武百官全部到家中祝贺,李斯家门外的车马有数千辆。看到这种盛大的场面,李斯都感到震惊,他感慨说,我听我的老师荀子说,万物最怕过了头(物禁大盛)。我只是上蔡县的一介布衣,依靠圣上的擢拔,才有了今天,位极人臣,富贵已极。但是,盛极则衰,我都不知道我将来会停泊在哪儿(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日:嗟乎!吾闻之荀卿日: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为大秦帝国的创立建立奇功,秦始皇对建奇功的李斯深加笼络,这就是两家相互结为儿女亲家的根本原因。

但是,随着秦始皇的去世,李斯获得的一切也会随之而丧失。为了保住位极人臣的地位、荣华,李斯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

谁应当对李斯变节负责呢?

首先当然是李斯本人。

面对赵高的威胁、利诱,李斯如能舍弃自己的一切,立即行使权力,抓捕赵高,做拼死之争,行困兽之斗,赵高未必能够得逞。也许李斯因此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于在拥立扶苏之后被贬、被杀,但是,那样,李斯无愧于大秦帝国,无愧于秦始皇。而且,未必一定会败!即使败了,虽败犹荣。

但是,李斯最终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妥协,选择了屈从。他暂时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与荣华,但是这次违背良知的背叛所造成的恶劣后果不久就会显现出来。李斯也为这次选择付出了惨重代价,最终使自己走上了不归之路。

人有言: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李斯在威逼利诱之下,不辨是非,不辨顺逆,不求万世,但求暂安,李斯岂是大丈夫哉?所以,他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是秦始皇。

秦始皇在皇位继承人上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由此改变了他亲手建立的大秦帝国的发展方向,也使他幻想大秦帝国传至千秋万代以至无穷的蓝图在不久的将来就变成了泡影,灰飞烟灭,因为他没有及早明确继承人!

其实,秦始皇可以有多种办法避免篡改遗诏事件的发生。

一是早立太子,公告天下;

二是临终前在随行大臣中公布太子人选,使大臣们个个都了解了他的意愿;

三是设立辅政大臣班子,不能由李斯一人说了算;

四是迅速发出给扶苏的诏书,使赵高无空子可钻,无文章可做。

秦始皇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呢?

一是对疾病心存幻想。由于心存长生之梦,迟迟不愿公开立太子;心存侥幸,幻想能逃过疾病这一劫,未能早发诏书,错过了立太子的黄金时机。

二是对自己过于自负。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后,觉得自己功高三皇,名过五帝,过于看重了自己的权威。一句话,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他以为只要他说过的话,他发布的诏令,谁都不会也不敢篡改。他活着的时候,这些可能都可以办到,但他不知道一旦死后,一切都无法掌控!

三是他根本就没有想到会发生政变,没有防范宫廷政变的心理准备。秦始皇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在他尸骨未寒之时,他最信任的儿子胡亥、大秦帝国的重臣李斯、机要官员赵高会相互勾结发动政变。当然,这和他是始皇帝有关,他是第一位创建了大一统帝国的皇帝,还缺乏统治这个大一统帝国的经验。

由于没有防范意识,秦始皇有三个想不到,当然,纵有可能他也不能再想了。

一是想不到赵高会首先发动政变。赵高出身卑微,母亲是犯人,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因为赵高的出身而埋没了他,而是慧眼识珠发现了他,并重用了他。因此,秦始皇定不会想到身受重恩的赵高会率先发动政变,而且突破了胡亥、李斯的重重防守,最终获得成功。卑微者可以高尚,也可以永远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