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统一制度(第5/5页)
一钱之中,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又具备了易于携带、便于使用的特点,它的通行便是必然的了。
此外,在战国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若干个经济区,这些经济区是和战国七雄诸国共时而存的。各国的经济区之间由于交换的需要,已经将货币的统一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秦始皇统一货币适应了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也是这一举措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在经济上成就的另一件太事。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非常混乱。
度量衡分别是三种单位。“度”是计量长短的器具,“量”是、测量体积的器具,“衡”则是计算重量的器具。
先说“度”。在传世至今的四件战国铜尺中,洛阳金村铜尺长23.1厘米,安徽寿县楚国铜尺长22.5厘米,长沙两件楚国铜尺长分别为22.7厘米、22.3厘米。这四件铜尺的长度相差最少为0.3厘米,最多为0.8厘米;两件楚国铜尺的长度也不一样。可见,战国分裂局面造成的度量衡混乱之大。
再说“量”。魏国的量制以益、斗、斛为单位,齐国的量制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而齐国姜氏政权的定制是:“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其意是说,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田氏卿族为了夺取姜氏的齐国政权,收买民心,改变量制——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可见,各国都有自己“量”的标准。
最后说“衡”。赵国的衡制以钎、镒为单位。楚国的衡器是天平砝码,以铢、两、斤为单位。据楚墓出土的砝码测量,楚制一斤平均值是260.798克。
度量衡的混乱带来两大弊病:一是商品交换因为难以换算而无法顺利进行;二是赋税收入不均。秦国在商鞅变法之时,就已经制定了度量衡单位。
在现在的上海博物馆里,藏有商鞅变法时颁发到重泉的标准升,这方升的表面还刻有铭文。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国以秦制为基础,颁发诏书,统一全国度量衡。同时,把秦始皇的诏书刻在由国家制造的度量衡的标准器和日用器。
秦代度量衡器具的测算标准为:一尺为23.1厘米,一升为201毫克,一斗为2010毫升,一斤为256.25克,一石(120斤)为30.75公斤。
统一文字与度量衡,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大秦帝国的统治。在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的同时,秦始皇还制定了车辆的标准轨距。如此一来,车辆的轮子便可以适合全国所有道路的车辙。在中国西北的大片土地上,纵横穿越的道路深受厚层松软黄土的侵蚀之害,因此,这项改革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在秦始皇从文化、经济等方面大力推行统一之时,他也没有忘记对领土的强力控制。那么,秦始皇在这一方面又实施了哪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