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奇言妙语(第20/25页)

聪明小孩

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这是一则风趣的小令。

张吴兴即吴兴太守张玄之,少以聪颖著称,后与谢玄齐名。

在他八岁那一年,正赶上换牙,门牙掉了。有一位名士路过其家门口,此前也知道张玄之是个不凡的小孩,于是故意戏弄:“你嘴里怎么开了个狗洞?”

张玄之头也没抬,应声而答:“正是为了让你这样的人从此出入!”

张玄之聪颖,当然还有比他更厉害的,比如叫作顾敷的。两个孩子都是大臣顾和的外孙。那一年,张九岁,顾七岁,顾和带他们去寺院里玩。在佛像前,有人在哭泣,有人则没有。顾和就问为什么。张玄答:“被佛呵护的人在哭泣,反之则不泣。”

顾敷说:“不然。忘情者不泣,不忘情者自泣。”

显然,顾敷的回答更清妙,高拔于世俗的理解。

从公于迈

孙盛为庾公记室参军,从猎,将其二儿俱行,庾公不知。忽于猎场见齐庄,时年七八岁,庾谓曰:“君亦复来邪?”应声答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孙盛是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东晋最负盛名的史学家,《晋阳秋》和《魏氏春秋》的作者,同时还极善于清谈。他小时候,正逢永嘉之乱,随族人过江,成年后,一直在将军幕中,先后经历陶侃、庾亮、庾翼、桓温,做参军和主簿这样的差使。

在桓温幕府时,恰逢平蜀克洛,以功封侯,官至长沙太守,后又调往建康任秘书监。孙盛性耿直,虽长期在桓府工作,但并未刻意取悦桓温。在他的名著《晋阳秋》中,孙盛记叙了桓温北伐前燕时的枋头惨败。

当时,桓温正在气头上,扯过孙盛的儿子就问:“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

当然,以桓温性格并不会因此真的加害于孙盛。

孙盛有两个儿子,孙齐由和孙齐庄,非常聪明。有一天,荆州刺史庾翼之子庾爰之去拜访孙盛,见到他的儿子孙齐庄正在外面玩儿。庾便想一试,道:“孙安国(孙盛)去哪儿啦?”

孙齐庄答:“在庾稚恭(庾翼)家!”

庾一愣,紧接着跟了一句:“诸孙大‘盛’,有儿如此!”

孙齐庄从容道:“未若诸庾之‘翼翼’。”“翼翼”典出《诗经》,在“小雅”篇中有“我黍与与,我稷翼翼”之句。

所以,后来孙齐庄跟人说:“还是我胜利了。他爹的名字,被我喊了两次!”

现在说的是,早些年,在荆州时,孙盛为庾亮的参军,带着两个儿子跟随庾亮打猎。

当日秋高气爽,旌旗飘荡,飞马相奔,引弓而射,荆州秋日荒野,正是休闲打猎的好时光。

那一队人马往荆州的山水深处越走越远,直至成为山水画卷的一部分。

回城时天色将晚,猎物坠得马难行,秋天的晚风吹拂着庾亮峻然的面庞。

此时,东晋内有王导,外有他庾亮,而颍川庾氏也成为继琅邪王家之后执政的大族。当然,两个家族也有摩擦,但幸有参军孙盛,晓明厉害,最终使庾、王二人和睦了关系。

想到这儿,庾亮就回头寻他的孙参军,却意外发现孙参军的小儿子,也就是七八岁的孙齐庄,正神气活现地骑在一匹马上。庾亮早就听说孙盛的两个儿子都很聪明,孙齐庄尤甚,为此曾在不久前特意一会。

那天,在府上,庾亮问孙齐庄:“你哥哥叫孙齐由,欲向谁看齐?”

孙齐庄回答:“古代隐士许由。”

庾亮又问:“那么你呢?”

孙齐庄答:“当然是向庄周看齐啦!”

庾亮问:“为什么不仰慕孔子?”

孙齐庄答:“孔子为圣人,凡子不敢仰慕,更难企及。”

此时,在回城的路上,看着孙齐庄,庾亮大笑:“孙家小孩,你也来了?”

孙齐庄拽着缰绳,板直了身子,高声应答:“其旗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语出《诗经》。

此时天高云淡,远山橙红,一群大雁往南飞,东晋的秋意在此刻被渲染得正浓。

庾将军仰天大笑,打马飞奔,兴致所至,引吭高歌,顿有行于蒹葭苍苍的春秋时代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