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天竺恋歌(第5/7页)

红灯亮了,舱门像一张大嘴那样张开来,猛烈的气流扑入机舱。父亲惊恐地发现自己站在万丈深渊之上,脚下的云彩像烟雾那样飞快掠过,地面的房屋就像纸糊的小盒子,河流和山谷变得模模糊糊。他听见英国教官的声音像大风中的草屑那样四分五裂:“跳……快……跳……”

威廉教官跟父亲比了个跟着我的手势,然后奋力一扑就不见了。父亲不再犹豫,紧跟威廉头朝下勇敢地扑出机舱。一瞬间气流滚滚山呼海啸,他被强大的气流裹挟着快速坠落。父亲在心中默念数字,数到第十下他用力拉动伞环,忽然间有只大手从背后捉住了他,把他从狂风巨浪的漩涡中拽起来。四周忽然安静了,耳边的风声消失了,他吃惊地发现自己不仅没有下坠反而正在缓缓上升。他仰起头来,看见头顶上方有许多洁白的伞花像蒲公英那样骄傲地盛开着。忽然一股横向气流袭来,降落伞被刮得歪歪倒倒,眼看就要刮向山头上的热带雨林了。那里不仅无路可走,而且充满种种危险和不测。父亲急忙按照要领不断调整方向,操纵降落伞朝着河滩上徐徐地飘去,落地那一瞬间,当他重重亲吻迎面扑来的泥土和青草时,他感到自己仿佛重新变成了一个婴儿,刚刚降生在胸怀宽广的大地上,他的心被成功的喜悦充满了。

中国士兵空中跳伞的成绩均为优良,无受伤,无事故,无损失,踩中靶心率达百分之五十,这个成绩显然超出了英国教官的预期。据说“钦迪特”旅跳伞训练的事故率从未低于百分之五,所以翁勋爵对这群中国士兵的表现十分惊奇,命令旅部军官都到训练现场观摩,自己则亲自随机考察。

次日天气晴朗,空中能见度很好,风力小于三级,简直就像是老天在为中国人的表演加油一样。舱门打开,父亲第一个跳出舱门,然后打开降落伞在蓝天自由翱翔。他一落地就迅速收起降落伞,然后坐在指定区域为同伴的精彩表演鼓掌加油。

最后一顶伞花落地时重重地砸在了沙滩上,跳伞者好像崴了脚,半天也站不起来。父亲急忙跑过去帮助他,这才惊讶地看见,原来这位勇敢的伞兵是翁将军本人。勋爵站起身来问父亲:“你能告诉我训练成功的秘密吗?”

父亲连忙立正回答:“因为我们一定要打败日本人。”

将军问赶过来的威廉教官:“为什么这些士兵与我从前见过的中国士兵不一样?”

威廉教官答道:“也许因为他们都是有知识的中国青年,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他们比世界上最优秀的军人都不逊色。”

但是中国士兵的跳伞训练也并非一帆风顺,夜间伞降就因意外事故中止了。父亲掉进一个大坑险些窒息,而闷墩则直接降落在一座印度村庄的屋顶上,幸好茅草屋顶又厚又软,只是没把那家印度人吓个半死。虎头则遭遇一场虚惊,他被挂在一棵大树上达三小时之久,直到天亮后人们才把这个动弹不得的中国伞兵从几十米高的热带大树上解救下来。后来,又有人为夜间跳伞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一位湖南籍同学不幸落入激流中溺水身亡,还有一位贵州籍同学被坚硬的灌木戳中面部,虽经抢救性命无虞,但是眼球却遭损坏,双目失明。

5

“嘀嘀嘀”,随着一串串神秘电波飞向深不见底的太空,父亲不断地调整电台频率,透过纷繁杂乱的噪音干扰去分辨和捕捉那个像泥鳅一样狡猾的“敌台”,并且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来测定敌台的距离和方位。但是他失败了。

在当时的条件下,侦测敌方电台的技术手段十分有限,即使经验最丰富的电台兵也只能凭借对方发出的电波强弱、波段和噪音变化来作出判断。但是他的“对手”却十分狡猾,那架电台不仅时断时续地发报,而且还不停地移动方位。就在他为无法锁定敌台而焦虑的时候,一群头戴绿色贝雷帽的“敌方”特战队员却从天而降,将父亲与他的电台(代表指挥部)变成了“俘虏”。

就这样,“甲壳虫”分队在与英军王牌分队“绿色贝雷帽”的战术对抗中两战皆败,零比二居于下风。究其原因,皆因无法锁定敌人电台和指挥部的藏身位置而致。父亲由此感到了空前的压力——为什么当你还无法锁定对方位置的时候,对手却已经找到了你,从而实现了快速准确地打击呢?他们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或者拥有某种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吗?父亲为此百思不得其解。他把自己的疑问向总教练威廉上尉作了汇报,希望能有机会向英军“绿色贝雷帽”学习,不料这个请求却遭到对方婉拒,理由是该分队官兵已经休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