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鲁王监国(第3/3页)
谢三宾听说王之仁来了,欣然赴会,准备将钱肃乐、钱志宁等人拿下。
到了演武场,王之仁示意他先坐下,弯腰从靴子里取出他此前写的密信,当众朗读。
谢三宾愣了愣,很快明白是怎么回事,转身想跑,王之仁已喝令部下把他拿下。
王之仁对钱肃乐说:“要不要砍下这个奸贼的狗头来祭旗?”
谢三宾惊恐万分,哀号着跪倒在阶下,脑袋砰砰地撞击着地板,嘴里一个劲允诺从家里拨一万两黄金助军饷。
看在军饷的分儿上,钱肃乐饶了他一条狗命。
不久,从杭州撤退的方国安部一万多名部众也到钱塘江东岸与王之仁部会合在一起,声势更大了。
原任明朝管理戎政兵部尚书张国维和在籍官僚陈函辉、宋之普、柯夏卿也加入了队伍中。
总兵方国安是浙江人(方国安的籍贯据黄道周说是浙江萧山;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记是浙江诸暨),在浙东地区有较大影响力。
在绍兴、宁波义兵的表率下,浙东其他府县如慈溪、石浦、定海、奉化、象山,在沈宸荃、冯元骝、张名振、王玉藻、朱懋华、顾之俊、袁州佐、姜圻等英豪的倡导下,纷纷举起了义旗,公开和清廷对抗。
形势既然这么好,张国维认为急需迎立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监国,以便把各地的队伍吸纳到同一旗下,更好地开展抗清斗争。
依据伦序,福王一系既然已经不存在了,那就当拥立桂王。但桂王远在广西,远水不解近渴,而除了在台州(今浙江临海)避难的鲁王朱以海外,其他在浙江的明朝亲王、郡王都跟着潞王一起降清了。
那么,就拥立鲁王朱以海吧。
朱以海,明太祖十世孙,鲁肃王朱寿镛第五子,生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自小天资聪慧,性情慈和,善书法,谙歌吟,为父母所宠爱。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被诏封为镇国将军。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一月,清军攻破山东兖州,朱以海的长兄鲁王朱以派自缢。朱以海在乱军中仓皇南下,逃出生天,并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奉诏嗣鲁王位。
同年四月,弘光登基,诏命新鲁王朱以海徙封江广,暂驻台州。
时人皆称:“入浙五王,惟王最贤。”
这样,浙东义军内部并无太大的异议,便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闰六月十八日迎朱以海出任监国。
鲁王朱以海到了绍兴,张国维、孙嘉绩等人本来还想力劝他即皇帝位,鲁王认为那样做显得太过猴急了,推辞说:“孤王出任监国,已经是情非得已了,要登帝位,还是等收复了南京,祭拜过孝陵,请示过太祖在天之灵,再从长计议尚未嫌晚。”
的确,要这么急匆匆地称帝,是显得不够严肃,那就先监国吧。
七月十八日,朱以海正式就任监国,以分守台绍道公署为行在,改明年为监国元年,任命张国维为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朱大典、宋之普为东阁大学士,章正宸为吏部左侍郎署尚书事,陈函辉为吏部右侍郎,李向春为户部尚书,王思任为礼部尚书,余煌为兵部尚书,张文郁为工部尚书,李之椿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起义有功,均加右佥都御史衔督所部义师;进封大将方国安为镇东侯,王之仁为武宁侯,郑遵谦为义兴伯,而以大学士张国维为督师,统率各部兵马。
鲁王政权的建立无疑为浙东抗清运动注了一剂强心针,各地义师揭竿而起,风应云从,使浙东地区成为全国抗清斗争的核心。
朱以海监国伊始,就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战役,意欲划江而守,堵截清军南下。
他亲赐张国维尚方宝剑,督师江上,调集了方国安、王之仁、郑遵谦、张名振等部,号称二十万大军,屯军于金华到瓜力(今萧山瓜沥镇)的钱塘江南岸,列营如星斗,绵亘数百里。
朱以海亲历了国破家亡的变故,亡命于江湖,饱尝风霜之苦,意志得到了磨砺,面对清廷的强大兵力,他毫不畏惧,亲临前线犒师,使得义师的斗志空前高昂,数败清军,并将清军逐杀至杭州的草桥门下,收复了富阳、于潜(今临安县西)等失地。
但是,这年九月,正在朱以海军势方张之际,一道来自福建的诏书让他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