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江阴城十万人同心死义(二)(第2/3页)
中秋之夕,城中百姓带上仅剩的酒水登城,举杯痛饮。
诸生许用仿楚歌,作五更传曲,交给善于唱歌的人登高传唱,配以笙笛箫鼓相和。
当晚,天无纤翳,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
又有一个名叫黄云江的弩师在西边的敌楼操起胡琴。
在笙笛箫鼓琴的配合下,歌者放声高唱,歌声悲壮,响彻云霄。
清兵争前倾听,或怒骂,或悲叹,甚至有人哭了起来。
刘良佐趁机命人作劝降词,使士卒相倚而歌,自己与僚佐欢饮帐中。酒未数行,城上炮发,清兵仓皇四散。
八月二十日,清兵又从南京新调来了一批大炮,吨位高达千余斤,每条船只能载一座,征用周围百姓家的铁器铸造炮弹,每弹重二十斤重。
清兵又筑了许多土垄,以躲避城中发出的箭矢和石块。
午后,大雨如注,清军的进攻在大雨中展开,炮声不绝,整个县城为之战栗震动。
城中的人困疲已经达到了极限,计无所出,只有等死而已。
夜里,城上的人响起了尖锐凄厉的呐喊声,刺破人的耳膜,摄人心魄。
清兵闻之色变,都说那是来自地狱的鬼叫声。
在城中四边的空旷之处,隐约有数万只白鹅飞起复栖,迫近了一看,又毫无形影。
有人说,那是魂魄升降。白鹅,就是劫数中人的灵魂。
二十一日早上,博洛令几百个人搬了二百余座大炮到花家坝专打江阴城东北角。铁弹入城,穿透洞门十三重,树也被击穿数重,落地深数尺。
这天的雨势更急,城头危如累卵。城上的人鉴于炮火太猛,只要看见火光就躲到破墙后面,等炮声过了再登上城楼。
清兵觉察了,就故意放空炮,并让炮中只放狼烟,烟漫障天,咫尺莫辨。
守城的人听见炮声霹雳,连环不断,纷纷遁于墙后。
清兵遂从烟雾中蜂拥上城,江阴由是告陷。
彼时,有红光一线直射入城,正对祥符寺。
阎应元高坐东城敌楼,眼见清军汹涌入城,情知大势已去,索笔题门: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题罢,掷笔提刀,引余部上马从城头杀下,大刀上下翻飞,杀敌无数。拟夺门往西而走,但城外的清军源源不断地往里拥,根本无路可出,遂勒马回城,与清军展开了八次巷战,背脊中了三箭,血染战袍,且力气已竭。
阎应元环视四周,长叹一声,对身后从骑说:“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自拔短刀,朝心口猛刺,鲜血喷薄而出,却没有死。
阎应元瞋目大吼,催马投入前湖。
义民陆正先不忍看大英雄就此离世,跟着跳进湖中施救。
这一救,使阎应元正好落在随后杀来的刘良佐之手。
刘良佐与阎应元有旧隙,见了阎应元,跳了起来,两手拍着阎应元的肩膀大哭。
阎应元瞪眼喝道:“别猫哭耗子假慈悲了!事已至此,我只有一死而已,动手吧!”
博洛坐在县署,急索阎应元。
刘良佐将阎应元带到堂上,让他跪拜。
阎应元挺立不屈,背向博洛,骂不绝口。
一名清军士卒为在主子面前表功,唰地朝阎应元的膝头捅出一枪,阎应元闷哼了一声,扑倒在地。
日暮,阎应元被捆绑丢到栖霞庵。
当晚,庵里的和尚夜只听到阎应元连呼“速杀我”三字不绝于口,半夜,声寂然。
天明,阎应元的尸体已经僵硬。
阎应元的家丁还残存有十余人,全因不降而惨遭杀戮,尸体都堆放在一起。
先前跳入湖中救阎应元的陆正先也一同殉难。
有一个叫维新上人的人,在围城正紧之时曾与阎应元晓夜论事,阎应元写有《和众乘城略》交他保存,维新上人将之转交给黄子心,黄子心旁征博引,写成了《阎公死守孤城状》。
陈明遇关闭衙门,亲自点火,烧死全家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自己持刀到兵备道前下马与清兵肉搏,身负重创,握刀僵立在墙壁上,至死不倒。
训导冯厚敦,身着大明朝官服自缢于明伦堂,其妻其姐均投井而死。
中书戚勋、诸生许用,把门关上,自焚。
第二天,清军在城中展开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