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趁丧出兵,克复中原!(下)(第2/3页)

这正是诸葛亮期待的局势,待到曹军排兵布阵已毕,自己就该亮出‘杀手锏’了,关羽的荆州兵变实为虚,向襄阳城发起佯攻,吸引曹军主力的注意力!

自己亲率领巴蜀之众,从米仓道向北杀出,一举夺下汉中郡,把益州的北大门关上,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能向北再迈一步,不过也只能迈一步!

“主公在天之灵保佑,让臣这一计顺利实施,如此曹魏可灭,大汉复兴有望矣!”

诸葛亮暗暗祈祷着,又仔细查看了沙盘,手中鹅毛羽扇落下,正好盖住了八百里关中!

蜀汉集团实力有限,无法席卷整个中原之地,可是消化汉中、关中还是没问题的,而且自古以来,关中、巴蜀就是前后院的关系,二者合一才能发挥巨大力量!

秦国僻处西部,一直受东方列国欺压,可是拿下巴蜀之地,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资之后,其军事实力一路暴涨,很快就横扫了山东六国!

刘邦本是汉王,蜗居西南一隅,后来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拿下了关中八百里之地,这才有了足够的实力,东向与项羽争夺天下,最后生生耗死了对手!

如今也是一样,只要拿下汉中、关中,与巴蜀、荆州联成一个整体,蜀汉集团的实力数倍增长,进可以吞魏灭吴,再次中兴大汉王朝!

退也能鼎足而立,延长蜀汉集团的寿命,而不是像现在似的,苦苦挣扎,朝不保夕,随时有被曹魏吞并的危险!

不过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计能否成功,还要看曹魏集团的反应,曹丕不足为虑,萧逸实难对付啊,关中又是此人老巢,必然带兵拼死力战,蜀汉军队能打赢这一仗吗?

“北伐大计已定,丞相大人依旧愁眉不展,莫非在忧虑那头贪狼吗?”

“幼常知吾之肺腑啊,纵观魏国君臣人等,曹丕奸诈有余、武略不足,王朗、陈群白面书生,曹休、曹真有勇无谋,这些人皆不足虑也!

只有萧逸-雄才大略,文武双全,征战沙场二十余年,从未有过一次败迹,奇谋百出如庞士元,也折于此人的手中,我蜀汉又有何人能与之抗衡?

若打败不了萧逸,就算咱们夺了洛阳、许昌,恐怕也站不住脚跟,早晚让此人赶回来,北伐也就功亏一篑了!”

相府属官里面,最精明强干的就是马谡了,一下说中了诸葛亮的心事,也是北伐成败的关键所在!

诸葛亮心中清楚,自己长于治国,谋划天下大事,却缺乏统军征战的经验,也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果庞统还活着,与自己联手北伐,或许可与萧逸一决雌雄!

如今仅凭自己一人之力,与天下第一名将对决沙场,再考虑到双方的兵力差距,自己只怕胜算不大啊?

北伐大计已定,自己又不能中途退缩,放弃眼前的大好机会,可是用什么计策,才能打败这头贪狼呢?

如果打不败,自己丧命沙场事小,蜀汉集团只怕也会毁于一旦,自己到了九泉之下,又有何脸面与先王相见?

“贪狼犹如杀神转世,兵仙再生,纵观天下豪杰之士,只怕无人是其对手,不过天生万物,皆有命门,萧逸终究是血肉之躯,也有其要害所在!

既然沙场难以力敌,丞相大人何不效仿陈平故智,借他人之手除掉这头贪狼呢?”

……

“陈平故智,幼常是说反间计?”

诸葛亮熟读经史,瞬间明白了马谡的意思,而后陷入了沉思之中,反间计绝对是一条妙计,有名的杀人不见血啊!

昔日项羽称霸天下,多亏了亚父-范增鼎力相助,此人精通兵法,老谋深算,就连刘邦、韩信都差一点死在他的手中!

(范增向霸王推荐韩信,重用为将,可定天下,不用则杀之,以免为他人所用,可惜霸王未听之!)

后来刘邦用陈平之计,不惜花费四万金(四万斤铜),离间了项羽、范增的关系,后者离开了楚军,病逝在返乡途中,失去了这个智囊之后,项羽也很快兵败,最终自刎乌江岸边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曹魏强大而蜀汉弱小,亦如当年的楚汉之争,要想以弱胜强,反间计却是好办法,不过具体如何实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