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嬴政亲政(第7/12页)

哪知,胆小的李牧面对赵王的批评却一点儿不胆小了,你骂吧,我就是不听。继续胆小政策不动摇。

赵王一看,就生气起来,立马把他换掉。新任的将领一到任,立刻修改李牧的部署,下令向匈奴进攻。结果损失惨重。匈奴连胜了几场,觉得赵国也不过尔尔——就这个战斗力,难怪被秦国打得屁滚尿流。于是,更加放肆地骚扰赵国的边境,让赵国很痛苦。

赵王只得再请李牧出场。

李牧这时也很生气,就说:“我病了。不能见使者。”

但赵王执意要请他出来。

李牧就提出了他复出的条件:必欲用臣,如前,乃敢奉令。意思是必须让我继续胆小政策,否则,你杀了我,我也不复出。

赵王同意。

李牧又来了,继续执行那个人人骂的政策。

匈奴人更以为李牧怕他们怕得要命,因此越来越嚣张。

而那些天天吃着牛肉的士兵却认为,自己天天好吃好喝,却不能出去打仗,太对不起吃下去的牛肉了,个个希望出去跟匈奴人决一死战。

李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眼看敌人越来越无视自己,而自己的子弟兵越来越仇恨敌人,这就是打胜仗的根本保证。

李牧那双眼睛突然光芒万丈,精选了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以及获过一百金奖赏的军中勇士五万人,外加能拉硬弓的十万士兵,全部动员起来,再次进行作战训练,提高作战的协调能力。而且还组织让大家去放牧,让匈奴人看到边界的田野全是赵国人在放牧啊。要是能拿下,收获会很可观的。

匈奴边防军一看,就不断地出来抢夺。

李牧带着部队去抵抗,假装都打不过匈奴,制造了多次惨败的假象。

匈奴的单于接到这个情报后,觉得太有价值了,于是,亲自出马,带着大军前来侵犯。

李牧立刻设阵以待,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对单于进行包抄,果然大破匈奴,一战斩杀匈奴十多万人,并顺便灭掉了代以北的胡族——褴,再攻破东胡,迫使林胡部族彻底归顺。那个想大有斩获的单于带着残部拼命跑路,从此十多年不敢再来制造事端。

北部边境没有事了,李牧终于被调出来。

赵王叫李牧带着部队去进攻燕国。李牧果然不负厚望,拿下了武遂和方城,开始了作为赵国牛人的历程。

赵王任李牧为相,让他出使秦国。这哥们儿的外交手段也不错,硬是跟秦国达成了一个协议,把在秦国当人质的太子带了回来。

嬴政亲政

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虽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军事冲突,但仍然出现了一件大事。

首先,秦国在七月间突然暴发大规模的蝗灾和疫情。这对秦国的打击是很重大的。蝗灾严重,军粮就告急,疫情严重就更不用讲了。

吕不韦还是有办法的。

他下了一道命令,哪个公民贡献出一千石米,就授给他一级爵位,从此成为贵族。

秦国居然渡过难关。

这一年,那个糊涂的魏安王也结束了他的糊涂生涯,死掉了(在他死前,他的弟弟信陵君先死了)。

秦国当然不在乎魏安王的死,派蒙骛出马,向魏国大举进攻,连续拿下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三十座城。

到了这时,虽然秦国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天灾,算起来是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他们打起别的国家来,仍然轻松地取胜,拿下的地盘越来越多。

诸侯国的高层对这些情况当然看在眼里,也都高度一致地认为,如果让秦国再这么无穷无尽地玩下去,他们最后都得给秦国玩得山穷水尽,估计除了那条短裤外,什么也不剩。

于是,在始皇六年(公元前240年),这些提心吊胆的诸侯国又集中起来,搞了个高峰论坛,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再次启动合纵程序,由楚为合纵长,带领大家伐秦——与其老是被动抗秦,不如主动出击,过去把他打一下。这才是积极的做法。

这时楚国的头号大臣正是春申君黄歇。

黄歇在历史上与信陵君齐名。信陵君带着多国部队能把秦国打回去,黄歇肯定也能带着多国部队打败秦军。

基于这样的一个推理,大家突然间都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