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同时牛起来(第2/11页)
楚怀王点点头,说:“不用举例了。你接着说。”
张仪说:“那我就接着说了。这次不说别的,只说楚国的前途。如果楚国再不抓住机会,跟秦国搞好关系,秦国再联合韩国攻打楚国,楚国就会危险了。秦国现在已经兼并了巴蜀,控制了上游,只要有了足够的军用物资,然后顺岷江而下,一天可以狂奔五百里啊,不用几天就到达楚国的腹地了。那样,黔中郡、巫郡就都归他们所有了。然后,秦国再以大军出武关,楚国的北部就被隔断成为飞地了。再然后,秦国再发兵全面攻打楚国,估计不出三个月,楚国就没有了。大王如果还采取过去那个策略,很傻很天真地等那些弱国来救,却忘记了秦国的强大,这个后果就不用我说了吧?如果大王诚心诚意地听我的建议,我可以保证,让秦国和楚国从此结为友好国家,以后秦国和楚国人民就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了。”
楚怀王这时已经进入甘心接受忽悠的快车道,凡是张仪的忽悠,他都始终不逾地听从,凡是反对张仪意见的,他都坚定不移地否决。
于是,张仪在目的达到后,又爽歪歪地回到秦国。
这哥们儿在战国时期,不但活动范围广,而且活跃时间的跨度也大,长期让事业处于巅峰状态。
他搞定楚国之后,觉得光欺负一个呆子,实在太不够刺激,于是,再次要求出使五国。硬是让其他五国都接受他的建议,一致表示团结在秦国的周围,大家当秦国的小老弟,以后跟老大哥干。
国际社会朝着和平的方向靠拢,也向着秦国有利方向前进,更把张仪个人的成就推向一个历史的新高。
可这个新高才刚刚开始,命运就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他爽歪歪地在回秦的路上,那个秦惠文王却已经走到生命的终点。
张仪终于离去
秦惠文王接过老爸的班,干了很多对秦国有影响的大事,算起来还是一个有作为的老大。这哥们儿估计早在当太子时期,对权谋就有了深刻的研究。当时,晋国被三个权臣一分为三;齐国干脆就给田氏搞定,虽然还有齐国的大旗,但已经改为姓田了。从这些事例中,他深刻地认识到,要让老大的权力得到巩固,就不能让权臣有生长的土壤。这时,他研究完这几个国家之后,回过头来一看,秦国的大良造权力也大得要命,军、政大权全在他那里,他一决定,老大基本只是盖个公章认可而已。
当然,商鞅作为他的老爸的得力马仔,他老爸还是很能控制商鞅的。可到自己当政就不一样了。而且,他老爸在商鞅按照他的功绩,封他为商君。当时的很多诸侯都是“君”。包括他们秦国也是君啊。
他老爸觉得对商鞅还不够意思,居然连禅让的想法都有了。
既然他老爸有禅让的想法,他自己则去死的想法也要有了。
他认为,如果再让商鞅发展下去,商鞅就是齐国的田氏。因此,他一上来,第一个动作就把商鞅搞定。他的英明就在于,他这个事件是对人不对事,商鞅的脑袋尸体可以五马分之,但商鞅制定的政策却百年不动摇。
他最后设置相国,把大良造的权力分掉,算是解决了内部威胁。他同样继承他爸的做法,继续任人唯才的政策,重用了大量的牛人。虽然在他的面前,也出现过牛人相互拆台的情况,但总体而言,他还是能让很多牛人留在秦国,全心全意地为他服务。
这哥们儿的脑子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清醒状态。即使在他完全的信任张仪时,仍然能听取司马错的意见,否决了张仪伐韩的建议,而听从司马错的话,进军巴蜀,为秦国赢得了一块富饶之地,也为日后压迫南方大国楚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用了毕生的精力,采纳张仪的策略,坚持不懈地采取连横之策,通过外交与军事结合,硬是把六国合纵之计破坏得分崩离析,在那个乱纷纷如一团麻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很多精彩的大戏。以一国之力,纵横捭阖,把六国玩了个够。
当然,他也面临过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然而,他仗着外交上的优势,最后仍然渡过难关,让秦国依然屹立不倒。
他一生的功绩,与张仪绑在一起。所以,当他一死,张仪就知道自己在秦国的市场已经走向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