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连横与合纵(下)(第11/12页)

齐国肯定想不到秦国会出兵。所以,秦惠文王对打齐国是很有信心的,而且觉得这个机会也来得正好。

哪知,楚国不是其他国家,而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虽然遭到一场惨败,但仍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调集大批军队冲上前线,再向秦国进攻。

楚国这次做的动员也十分到位,大大刺激了楚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让士气大大的提高。大家一到线前,就拼命猛攻,居然一举攻破那个号称天险的武关。

武关都被一口气打通了,接下来就更顺手了。

楚兵长驱直入,一路喊打喊杀,秦军更是一路败退。

最后,直抵蓝田,离咸阳只有一百里了。

秦惠王这才知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老话不是白说的。要是让楚军再突破蓝田,秦国的首都就得拱手让给楚国了,那秦国离亡国也没有几天了。以前秦国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之时,但那都是由于长期积弱而造成的结果,可现在秦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手下牛人猛人,数都数不过来,把周边的国家欺负得一点儿不用商量,可谓形势一片大好。哪知,就在这个大好形势下,突然面临这个危机。

而这个危机,完全是秦惠文王的失误。如果不那么轻视楚国,硬是把全部主力都调往东边救韩,现在楚国能这么嚣张吗?能让他们直接杀到首都外围吗?

但后悔是没有用的。

战争是不能靠后悔来救命的。

秦惠文王没日没夜调集部队,开往蓝田前线,不惜一切代价死守蓝田。于是,司马错、魏章、樗里子,等等名将都一批批开往前线,但都一批批地失败。秦军一批批地倒下。

形势越来越严峻。

蓝关,已经血流成河。但楚军已经杀红了眼。秦兵只得不断地往死里填。

楚兵这时也很狡猾,他们采取围关打援的策略,不断地把秦国的援兵打败。咸阳的秦军基本都被楚军打得找不着北。

秦惠文王还在要求各地的部队填上来,可是已经没有部队了。他一急,便发出号召,带着自己的卫队以及家庭成员都来到蓝关,亲自上了前线。

楚军当然不怕,决心把秦兵往死里打。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秦国这次将死定了——中国的历史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现在谁也说不清。

但意外往往会在很多人觉得没有意外时发生。

秦国在战场上差点死翘翘,可他们在外交上却大获全胜。

这时,由于楚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太过缺德,诚信度已经归零,所以,国际社会都恨死他们。这时看到他们攻秦得势,便都不服气,接到秦国的救援信后,都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猛冲上来,要猛扁他们。

韩魏联军趁着楚国的主力在蓝田那里狂砍秦兵,后方空虚,兵锋直指邓地。

楚军看到秦兵虽然不断地失败,但还是拼命死磕,一时还不能取得彻底胜利,而后方要是给魏韩占领,以后可就后退无路了。于是,只得下令辙退,狂奔几百里,这才回到安全地带。

当然,到了这时,光辙回原地,人家是不会答应的。

秦惠文王此次亲临前线,还拿着武器到军中去鼓舞士气,看到大批大批的士兵在楚军的屠杀之下,头颅遍地乱滚,尸体满野,惨烈异常,吓得他中风在蓝田。这时,看到楚军败退,当然不愿放过,派人过去放话:如果不有点表示,三国联军绝对不放过你们。

楚怀王这时已经彻底吓傻,有气无力地说:“那就割两城给你们吧。”

此战,秦国离首都变成沦陷区没有多远,几个牛人都被打败,秦惠文王也不得不冲上前线,连王家卫队也得冲上前线杀敌报国。最后,靠韩魏两军威胁楚国的后方,这才缓过一口气,算是取得了胜利。

但这个胜利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秦惠文王也因为这个大战,身体被彻底拖垮,一病不起。

楚国就更不用说了。此战之后,再也无力北顾,只是死守那一片大好河山,一点儿进取心也没有了。

作为参战国的韩魏国似乎是获利最大的。其实,这两个国家,除了得到一个战胜国的荣誉外,其他的基本没有得到什么实惠。

蓝田决战,没有赢家,只有输家。

这个战役,不但直接关系到秦楚两国的存亡,也关乎中国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