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商鞅变法(第4/10页)

这时杜同志又说,变法的成本太大了。所以,我认为,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修改成法;没有十倍的社会效果,就不要就换传统的方针政策。大家按既定方针搞了这么久,没有出过什么差错,社会也没有出现什么不安定的因素。要是强硬变法,就会发生动乱。

商鞅说,治国从来就没有什么一成不变之法。这个历史早就有很多鲜活的例子。汤武没有按照前朝的法规,最后能得天下;夏朝老是依承旧制,一点儿进取心也没有,最后灭亡。

秦孝公一听,大声说:好!

大家看到老大的声音这么坚定,只得都闭嘴了。

当天,秦孝公就下了个文件,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直接进入秦国的决策层,全面负责改革变法大事。

商鞅开始制定变法的法令。他下令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等处罚。立军功者,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讧的,以其轻重程度处以大小刑罚。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国家奴隶。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确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应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

商鞅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只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出台了他制定的新法规。

这哥们儿绝对是个聪明人,知道政府的信用已经严重透支,不管你出台什么政策,大家都在那里大声质疑。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政府的诚信度大大提高一把。

这个办法很简单。

老百姓们早上起来,突然发现首都的城南立了一根木头,木头的边上贴了一张盖着政府公章的告示。

告示的内容很简单: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城北去,就赏给他十金。

大家一看,这木头没有几斤重啊,搬到城北那是一点儿不费力的。那时的首都并不像现在的城市这么大,从南到北就那么几里路。

大家读完告示的反映是,有的说现在的政府官员们疯了,有的说他们忽悠人习惯了,居然搞出这个古怪的告示来。

大家只在那里议论政府,并没有谁去动那根木头。所有的人都在想,只有蠢到极点的人才去搬这根木头。你要是搬了这根木头,信用度已经是垃圾级的政府肯定不会给你我的,但大家就多了一个娱乐故事了。

商鞅一看,便又把一张告示贴过去。内容是在赏金上加了四十金,变成五十金。

大家还在怀疑。

最后,有一个人上去了。这哥们儿大概有事到城北,看到这个告示之后,就觉得,即使拿不到五十金,但这根木头仍然可以当柴火烧,就当去要了一推柴回来——反正也是要到城北去,现在身上别的东西都没有,但力气还是有的。

于是,他把那根木头扛了起来,一口气跑到城北。

当时,跟在他后面的人很多。

当他来到指定地点时,商鞅已经等在那里了。

他放下木头时,商鞅就让工作人员把五十金隆重地送到他的手上。

围观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大家这时才知道,这届政府还真讲信用。

政府的诚信度提升之后,商鞅这才把他的新法新规全面公布出来。

秦孝公和商鞅对新法是很有信心的。可老百姓们一点儿信心也没有。新法颁布了整整一年,大家天天都在抱怨这个新法实在太不方便了。普法工作做得实在太难了,但两人仍然坚持。

商鞅知道,如果找不到一个真正让人们明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生动例子来当活教材,大家仍然会把他的新法当屁用,然后全国人民集体来个忽视,那他就悲哀了。

所以,必须找到一个典型案例,来说服全国人民。

典型并不难找。

而且这个典型大大超过了商鞅的预期。他本来只想找一个级别比较大的官员,把这个官员按新法处理一把。哪知,这些官员硬是很遵纪守法。最后,是太子冒泡出来。

大家一看,呵呵,商鞅,你不是说违法必究吗?现在你追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