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忠耶奸耶(第18/20页)

赵盾一听,还真的没办法了。你想想,连屠岸贾那样的人他都不杀,他能杀赵穿吗?

赵穿还不知足,觉得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应该大力提拔了。现在提拔谁都是赵盾说了算。哪知他等了很久,虽然赵盾作了多次的人事调整,提拔了一大批人进入领导岗位,可就是没有赵穿的名字。

最后,赵穿忍不住了,主动提出这个要求,人家比我的功劳小多了、资格比我的浅多了,都纷纷上去了,我还是在基层挂这个职务,有点不合适吧?

赵盾说:“你的永远提不了。”

赵穿知道自己永远没有希望了。没有希望了的赵穿,只有郁闷,一直郁闷着死去。

赵穿死后,他的儿子又向赵盾提出继承老爸的职务。可赵盾说:“你一点功劳都没有啊,不能走这个后门。”

赵盾的这个做法,大家都心服口服,对他的名声有好处。可对后来赵家的发展就不那么好了。如果赵穿这个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人还活着,后来赵家肯定不是那个样子。

赵盾本来想借着弑君的罪名,到齐鲁大地出一口气,重新把霸主之位拿到手,哪知,自己却首先背上了这个罪名,一下子底气就全没有了。

赵盾真的不如赵衰

这一段时期,对于秦国和赵盾来说,还算是幸运的。

晋国弄了这么几个波折,实力不断地打折扣,那些跟班诸侯都改变了投资方向,加盟到楚国那里去了。虽然楚国没有宣布自己当霸主,没有召开过诸侯代表大会。但晋国的话已经不灵了。

秦国自秦穆公死后,也不怎么活跃了。跟晋国玩了几下,有胜有负,总结起来,双方就跟两个人赌博一样,今天你赢,明天我赢,最后是谁也赢不了谁。当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不是简单的赌徒之间的关系。现在,甲方进入疲软时期,要是乙方突然出现个猛人,那么甲方就有被搞定的可能。尤其像秦晋两国,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又都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如果给对方抓到机会,后果是说有多严重就有多严重。

可在晋国内乱不断时,秦国的国君也很平庸,没有再表现出一点雄性来。秦穆公活得太长,在位时间久,因此他的儿子秦康公当老大的时间就不多了。这位老帅哥只在位十二年。当然,如果在美国,这个任期也只有“二战”时的罗斯福总统可以比得上了,可在当时,就算短了。

本来,秦康公还有点给晋国制造麻烦的野心,可后来老了,手下也没什么得力马仔,也就渐渐地表现得热爱和平起来。他死后,他的儿子秦共公当老大。你一看这个秦共公的谥号跟那个曹共公同一个字,就知道,这哥们儿也不是什么杰出的老大。幸亏这哥们儿只在位五年,刚好一个任期,什么成绩也没有做出来,就死翘翘了。于是他的儿子秦桓公接位。

秦国不过来搞事,对晋国而言,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得以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晋国的体制跟其他诸侯不同。还是晋献公时期,那个时期是春秋最不平凡的时期,各国的公子们已经拉开了互相残杀的序幕。晋献公不想让自己的地盘也出现这个现象,就接受了士的建议,把公子们都派到国外去,当驻外大使,免得在国内捣乱,杀来杀去。因此,除了老大之外,晋国的宗室没有谁当权,所有马仔都是外姓的。这个政治体制改革,从历史角度看,是很进步的,但对晋国而言,前景就不大妙了。当然,如果老大们个个是晋文公,手下又有狐偃、先轸、赵衰等一干猛人为他拼命,给他来个几十年,估计统一大业都可以搞定,可是晋国后来的国君们,再也没有晋文转世。晋献公胜利地把公子们打发到国外去,免了一些公子之间的打杀,却造就了外姓的三大家族,一个是赵氏家族,一个是魏氏家族,一个是韩氏家族。

大家已经知道,后来这三个家族把晋国这块蛋糕全部瓜分,变成赵、魏、韩三个新嫩诸侯。这三家最先暴发起来的,是赵家。

当然,晋献公在进行“逐群公子”的体制改革时,也怕大权落入某个牛人的手里,因此又做了个规定,实行军政分离。也就是说,主持政府日常工作的,不能拿军权;主持军队工作的不能参政。以前,狐偃当政府第一把手时,先轸当军队第一把手;后来,先且居当军事强人,赵衰当执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