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70/74页)
那俩一听司马德勘这么说,也觉得是这个理儿,问他:“咋办呢?”
司马德勘就说了:“他们要是逃了,我们也就跟着一块逃吧。”
看来,司马德勘这哥们也没什么好主意,就是逃命。
那俩均表示同意:“善!”
眼下也就这个办法了。
这三人计较停当后,就开始秘密联络各部了——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符玺郎李覆、牛方裕、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勋士杨士览等都是同谋。
人数多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无所畏避”。同志们,这可是背叛皇帝啊,要搁平常时节,被发现了,那是要诛九族的,正常来讲,是应该一伙人找个借口,寻个密室,摈去左右,然后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结果现在呢?日夜相结约,于广座明论叛计,无所畏避。这一天天的,一夜夜的,互相见到就往地上一坐,然后就不管旁边有没有人,自顾自就谈开了。这横是没把皇帝放眼里。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杨广如今处境的话——众叛亲离。
当然,这还不是最有趣的,真正有趣的,还是杨广:
有宫人知道这事儿后,去禀报萧皇后,说:“外面很多人都在谈造反的事。”
萧皇后回答:“你自己去奏报吧。”
这位宫人于是去奏报了杨广,然而,杨广并没有因为他的告密而对他大加赏赐,非但没有赏赐,杨广反而勃然大怒,认为此人实在不合时宜,居然将其杀了。
其后,再有宫人跟萧皇后禀告其事,皇后就建议他们去告诉皇帝了:“天下的事情,瞬间发展到了如此地步,已经无可救药了。还说什么呢?白白的让皇上忧虑。”自此,就再也没有人再去废话了。
杨广的态度是——我要死,别理我!
对此我只能说……,是的,无话可说。
杨广被杀记Ⅲ——老子挖坟,儿子埋尸
既然皇帝和皇后都睁一眼闭一眼,不想管,那造反的军士自然更是有恃无恐,于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事情终于要迎来总爆发了。
接下来,就该主角出场了,谁呢?自然是宇文述的儿子们。
首先出场的,是宇文述的三子——宇文智及。
当时,宇文智及的密友赵行枢和外甥杨士览跟宇文智及报告了外间军士大串联准备干他一票的情况。宇文智及很高兴,然后,就找来了司马德戡。
司马德勘倒也不避讳,说我们准备在某月某日结伙西逃,老兄什么意见?
宇文智及说:“皇上无道,但是威望尚在,法令仍有人实行,你们如果逃跑,也就像窦贤一样,自寻死路罢了。而今上天确实要灭亡隋朝,英雄好汉,纷纷举事,而今同心逃亡的有数万人,用这些人去做事,就是帝王之业!”
司马德勘等人还只是考虑怎么逃命,是消极防御,宇文智及就不一样了,他考虑的不是逃命,而是借着这股东风,行大事。
司马德勘万万没有想到,炀帝朝第一家族的成员,在此时此刻,非但不考虑为杨广挽回颓势,反而还想落井下石。但是,这个“没想到”,于他而言,却实在是巨大利好,有了第一家族撑腰,还需要畏畏缩缩的搞什么大逃亡么?
当然,宇文智及只是第一家族第二代中最小的一位,他代表不了第一家族,真正能代表第一家族的,是宇文述的长子——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隋书》记载很详细:
性凶险,不循法度,好乘肥挟弹,驰骛道中,由是长安谓之轻薄公子。炀帝为太子时,常领千牛,出入卧内。累迁至太子仆。数以受纳货贿,再三免官。太子嬖昵之,俄而复职。又以其弟士及尚南阳公主。化及由此益骄,处公卿间,言辞不逊,多所陵轹。见人子女狗马珍玩,必请托求之。常与屠贩者游,以规其利。
炀帝即位,拜太仆少卿,盖恃旧恩,贪冒尤甚。大业初,炀帝幸榆林,化及与弟智及违禁与突厥交市。帝大怒,囚之数月,还至青门外,欲斩之而后入城,解衣辫发,以公主故,久之乃释,并智及并赐述为奴。述薨后,炀帝追忆之,遂起化及为右屯卫将军,智及为将作少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