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61/74页)

李世民认为,长安如今人心惶惶,取之甚易,反而屈突通不足为虑;另外,先取长安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归拢关中那些造反派的散兵游勇。

裴寂的意见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李世民的意见有道理吗?同样有道理。那到底该听谁的呢?

做领导的,应该经常碰到这种事。他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部下们议论纷纷,提出好几个意见,运气好呢,这些意见很容易分辩对错,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问题解决;要是运气不好呢,这些意见,这个听上去有道理,那个听上去也有道理,看来看去,没有哪个是明显错的,那领导就头疼了。

如今李渊就是如此,裴寂和李世民,他们的意见都有道理,但是,所要采取的行动却是南辕北辙。为什么会有这情况呢?六个字——对局势的判断。裴寂认为,夺取长安会有难度,一旦一时半会搞不定,那就腹背受敌了;李世民认为,夺取长安没有任何难度,很容易搞定,相反,夺取河东却难度更大。那么,到底夺取长安有没有难度,有多少难度呢?见仁见智,李渊不知道。

同志们,如果你们是李渊,应该怎么办呢?一定脑袋都大了吧。但是,当老大的,就不得不时常要处理诸如此类的问题,手下人要出主意,老大就要拿主意。好在李渊是个“稳得住”的人,他没有乱,而是权衡再三,采取了折中方案,他认为裴寂说的有道理,李世民说的也有道理,既然都有道理,那就留一部分继续进攻屈突通,而他自己则率军直取长安。

李渊进军长安的过程顺利不?非常顺利,出乎预料的顺利:

朝邑法曹武功人靳孝谟,将蒲津、中单二城献出投降,华阴令李孝常献出永丰仓投降,并用物资供给河西诸军。

京师附近诸县也大多派遣使者请降。

九月十二日,李渊率领各军西渡黄河,十六日,李渊抵达朝邑(陕西省大荔县东),并住在了长春宫,在这里,李渊得到了关中士民的热烈拥护。

九月十八日,李渊派遣世子李建成、司马刘文静率领王长谐等诸军数万人屯守永丰仓,据守潼关以防备东方的部队,并令慰抚使窦轨等受其节度;敦煌公李世民率领刘弘基等诸军数万人攻打渭北,令慰抚使殷开山等受其节度。

以上安排,乃是李渊肃清外围,为进入长安所做的最后准备了。

当时李渊的女儿李氏(柴绍的妻子)组织了一支部队,攻城略地,收降纳叛,众至七万;李渊的堂弟李神通组织了一支一万多人马的部队;李渊的另一个女婿段纶也在蓝田组织了一支万余人的部队;等到李渊渡河,这三支兵马便纷纷投效。

此外: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及关中各部起义军,都向李渊请降,李渊一一写信慰劳他们,并授予官职,使之各居其所,受敦煌公李世民节度。

九月二十一日,李渊前往蒲津(陕西省大荔县东黄河渡口)。

九月二十二日,李渊从临晋(陕西省大荔县北)南渡渭水,抵达永丰仓劳军,开仓赈济饥民。

二十三日,李渊返回长春宫。

二十四日,李渊大军进驻冯翊郡(陕西省大荔县)。

李世民在渭北进展的也是一帆风顺:

李世民所到之处,当地军民、起义军,都是纷纷前往投奔。李世民从中选拔人才,充作自己的幕僚,建立自己的幕府,并筑营于泾阳(陕西省泾阳县),部众发展到了九万人。李世民的妹妹李氏也率精兵万余人在渭北跟李世民回事,并跟丈夫柴绍各自设立幕府,号称“娘子军”。

李世民于是领兵前往司竹,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人皆率领部众追随,李世民的部队发展到了十三万,所部军令严整,秋毫无犯。

事件进展到这地步,李世民也派人去跟李渊商量,约定个入长安的日期了。

李渊于是命令李建成遴选仓上精兵从新丰(陕西省临潼县)出发前往长乐宫(西汉故宫),命李世民率领新近归附各军北上进驻长安旧城,到达后等待命令。

延安、上郡、雕阴等城池相继向李渊请降。

九月二十八日,李渊率大军西上,沿途凡是隋王朝兴建的离宫、园林、宫苑,一律拆毁,其中宫女都被释放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