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49/74页)

跟突厥合作的主意,是刘文静出的。李渊一开始也同意了,还亲自写了封信,卑辞厚礼,让人去见始毕可汗,信上说:“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这话说的很含蓄,含蓄在哪呢?明明自己是要夺取关中,争衡天下,跟突厥没啥关系,但经过这么一说,好像说的是为了重启和亲一样。

始毕可汗看过信之后,对臣下说:“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始毕可汗准备把李渊扶植成下一个刘武周)然后始毕可汗就把这意思传达给了李渊使者。

七天后,使者回来了,一听说突厥愿意相助,而且是助李渊为天子,大家伙都挺高兴,纷纷表示机不可失,就同意了吧。然而,在一片欢腾之中,李渊却若有所失,独独表示不可。裴寂和刘文静几个都纳闷:“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就是说啊,就算不要突厥的兵,也得要突厥的马啊,这么好的事儿,老大你想啥呢?

李渊还是表示要大伙再想想。还是裴寂了解李渊,想了个什么办法呢?裴寂等人请尊天子(杨广)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这下李渊终于同意了:“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然后派使者把这个意见传达给始毕可汗。

李渊一开始不同意,后来又同意,问题出在哪呢?两个字——名义。一开始不同意,因为李渊的名义是取隋而代之,当皇帝;后来又同意,是因为李渊的名义是匡扶隋室,以安天下;一个是乱臣贼子的名义,另一个是安国重臣的名义,这就是不同意与同意之间的差别。

可能有人要说了,李渊这不是当了婊子还立牌坊吗?大家这就不懂了,政治上的事儿,哪怕是演,有时候也是要演一演的。

三国史大家都熟,在汉末群雄中,最早一个倒霉的是谁?袁术吧?袁术为什么最早倒霉?因为这丫妄自尊大,居然早早称帝了。而实力最强的是谁呢?曹操吧?曹操到后来都牛逼到那样了,号为魏王,位加九锡了,当皇帝了没?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什么早早称帝就会败亡呢?很简单嘛,因为你一称帝,就成了众矢之的,明枪暗箭就全朝你射来了,你想躲都躲不过,能不败亡吗?为什么曹操抱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宗旨呢?道理也简单,汉室虽然衰微,但毕竟国祚绵长,在底层百姓乃至士绅土豪中,还是有极强的号召力的,曹操以汉室代言人自居,在政治上就稳占先手,所谓名正而言顺。

眼下李渊也是这情况,论文韬武略,他可能比不上他天纵英才的儿子李世民,但是,要论心思缜密,谋定而动,李渊则又明显强于李世民。造反这东西,要成功,当然得豁得出(有魄力),但是,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那就是稳得住(有定力)。李世民豁得出,李渊又稳得住,所以,李氏父子,这叫天作之合。

李渊稳得住之后,接下来就要豁得出的李世民出手了。

当李渊传出了号令,说要尊杨广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天子后,周边就有不服的,西河郡就不服。不服怎么办?很简单,一个字——打。

这是李渊决定造反之后的第一战,意义自是非同小可。率军出征的是李世民和李建成,而与之同行的,则是太原令温大有。临行前,李渊对温大有也是千叮咛万嘱咐,务必要打响这第一枪,得打出士气,打出威风。

这第一仗的意义在哪呢?军事意义且不待言,政治意义也很重大。大家想,李氏父子,一共也没多少兵马,但是,就靠着这些兵马,他们就要抢在隋末所有起义军的前头,先抵达长安。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打行吗?当然不行。要是每到一地都得打,那就打不完了,更谈不上抢得先机了。所以,打自然是要打,但不能光打,在打之外,还有个字——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