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开皇之治(第7/16页)
总之,从以上种种而言,高颎跟杨坚的关系,那是已经牢不可破了,这样的臣子,又没有苏威那样的个性弱点,最后会有什么后果呢?
在《炀帝篇》中,大家就会知道了。
四、虞庆则。虞庆则身为四贵之一,在杨坚一朝,也是穷极富贵,尤其是,我们在《炀帝篇》里会知道,他对平定突厥,有很大的贡献。
虞庆则会倒霉,是因为他没有眼力见,比如说这样一件事:
高祖平陈之后,幸晋王第,置酒会群臣。高颎等奉觞上寿,上因曰:“高颎平江南,虞庆则降突厥,可谓茂功矣。”杨素曰:“皆由至尊威德所被。”庆则曰:“杨素前出兵武牢、硖石,若非至尊威德,亦无克理。”遂与互相长短。御史欲弹之,上曰:“今日计功为乐,宜不须劾。”上观群臣宴射,庆则进曰:“臣蒙赉酒食,令尽乐,御史在侧,恐醉而被弹。”上赐御史酒,因遣之出。庆则奉觞上寿,极欢。上谓诸公曰:“饮此酒,愿我与诸公等子孙常如今日,世守富贵。”
这个故事里,似乎杨坚跟虞庆则还是和和乐乐的,但是朋友们,这只是表面,因为,任何一个皇帝,碰到虞庆则这样乱说话的,都会气不打一处来的。
杨素同志,本来是要给皇帝戴高帽的,即便这里头的意思,是要贬低虞庆则的功劳,但是,事情牵涉到皇帝,一般人即便不满,也一准儿会有场面话的——结果虞庆则呢?当着杨坚的面,居然争功起来了,明摆着不给皇帝戴高帽嘛,皇帝嘴上不说,心里头能高兴吗?
杨坚虽然不是个喜欢别人拍马屁的皇帝,但是,杨坚毕竟也是人,是人,就不能躲避恰如其分的马屁的诱惑,虞庆则这都不懂,能不倒霉吗?
因此,杨坚对虞庆则有看法,有机会,就会给他小鞋穿:
开皇十七年,岭南人李贤据州反,高祖议欲讨之。诸将二三请行,皆不许。高祖顾谓庆则曰:“位居宰相,爵乃上公,国家有贼,遂无行意,何也?”庆则拜谢恐惧,上乃遣焉。为桂州道行军总管,以妇弟赵什柱为随府长史。
(岭南李贤造反,杨坚准备让虞庆则前往平叛,结果虞庆则这小子没有眼力见,其他好几个人都请战了,他却没有反应,惹得杨坚很不高兴,还当面指责他。虞庆则敬酒不吃吃罚酒,最后还是被派去平叛了,他的小舅子赵什柱作为副手)
什柱先与庆则爱妾通,恐事彰,乃宣言曰:“庆则不欲此行。”遂闻于上。先是,朝臣出征,上皆宴别,礼赐遣之。及庆则南讨辞上,上色不悦,庆则由是怏怏不得志。暨平贤,至潭州临桂镇,庆则观眺山川形势,曰:“此诚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遂使什柱驰诣京奏事,观上颜色。什柱至京,因告庆则谋反。上案验之,庆则于是伏诛。
(所谓千防万防,家贼难防,虞庆则倒霉就倒霉在这个小舅子赵什柱上了,跟自己小妾通奸也就罢了,要命的是,还要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说虞庆则根本不想去,想要置他于死地。结果咧,别的大将出去征讨,皇帝都要设宴道别,热热闹闹,唯独虞庆则此行,杨坚摆臭脸,虞庆则也很不高兴。后来虞庆则抵达了临桂镇,随口说了说这里的地势,这里的军事价值,结果他的小舅子果断上报朝廷,又说他造反,杨坚随便查了查,居然就干掉了虞庆则……)
虞庆则伏诛一事,其实杨坚自己也明白人家没啥大罪,所以,后来高颎犯了事之后,杨坚才会念及自己诛戮太过,对高颎网开一面。
五、贺若弼。贺若弼会倒霉,也是因为“祸从口出”,太嚣张,不知进退:
弼时贵盛,位望隆重,其兄隆为武都郡公,弟东为万荣郡公,并刺史、列将。弼家珍玩不可胜计,婢妾曳绮罗者数百,时人荣之。(贺若弼风光了吧?一家老小都是大官,家里也有钱的要死,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命好)
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弼怨望愈甚。(结果命好的贺若弼居然不识相,得陇望蜀,想要当丞相。后来看着杨素当了丞相,心里那叫一个不爽,后来终于惹恼了杨坚,被免了官,但是不满却又加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