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秩序(第5/11页)

启民遽嗅之,曰:“殊不香也。”

(启民可汗于是凑上去闻了闻,表示,不香。)

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自洒扫,耕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内芜秽,谓是留香草耳!”

(长孙晟于是表示,天子经过的地方,诸侯们都要亲自洒水扫路,以表示自己虔敬的内心,现在牙帐内居然有杂草,我还以为是留的香草呢。)

启民乃悟曰:“奴之罪也!奴之骨肉皆天子所赐,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教之;此将军之惠,奴之幸也。”遂拔所佩刀,自芟庭草。其贵人及诸部争效之。

(这下启民可汗懂了,于是道歉,并亲自拔出佩刀割草,其他首脑只能从命。)

于是发榆林北境,至其牙,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广百步,举国就役,开为御道。帝闻晟策,益嘉之。

(于是启民可汗为隋炀帝开通了长达三千里、宽达百步的御道。隋炀帝当然很高兴了,大大嘉奖了长孙晟)

这是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的事情,距离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入突厥,27年过去了。27年的时间,改变了很多,曾经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突厥,如今他们的首领启民可汗,却甘愿对着隋朝大臣称“奴”,而且,还愿意亲自拔出佩刀,为隋炀帝为除草。联系当日他钵可汗气焰嚣张的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是不是有恍如隔世之感呢?

那么,这27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这位重要人物长孙晟,又会在这个过程里扮演什么角色呢?

好吧,敬请期待《隋朝其实很有趣儿·炀帝篇》。

这其中的过程,《炀帝篇》中会有详细的说明,我们只需要知道结果,那就是,在杨坚走完他的人生路之前,突厥已经被分裂成了东西二部,而启民可汗也已经向隋朝称臣,隋朝在大中华地区的大国地位,遂不可撼动。

小国的生存之道

接着,我们来看看吐谷浑吧。

先来说说吐谷浑国名的由来吧。

公元283年(晋太康四年,司马炎在位),鲜卑慕容部的首脑慕容涉归去世。慕容涉归有三个儿子,庶长子为慕容吐谷浑,在慕容涉归在世时,慕容吐谷浑得到了1700户的部众,嗣子为慕容廆,幼子慕容运。

然而,慕容涉归去世后,嗣子慕容廆却未能继承他的位子,他的弟弟慕容耐篡夺了权位,而慕容廆和慕容运,则被迫流亡。一直到公元285年,慕容耐为部众所杀,慕容廆才最终回归,继承了部族首脑的位置。

慕容廆和慕容吐谷浑,兄弟间原本关系很好,但是,因为有人挑拨,二者的关系变得渐渐不和谐起来,终于有一天,因为一件小事,兄弟二人撕破了脸皮。这件小事是,兄弟二人的部落发生了马群撕咬踢斗事件。

事后,慕容廆居然派人去质问慕容吐谷浑:“父亲为我们划好了畜牧的疆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为什么不走的远远的,而致使马群相斗?”

慕容吐谷浑很委屈,也很愤怒:“马是六畜之一,撕咬踢斗本是稀松平常之事,何至于竟然迁怒于人?如果你要我走的远远的,那也很好,只怕我们以后再会无期,我会走到万里之外。”

说完,慕容吐谷浑便带着他的部众,头也不回的西迁了。

此时,慕容廆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感到非常后悔,派人去追慕容吐谷浑,并向他道歉,请他回来。

然而,慕容吐谷浑已经打定了主意,他告诉使者:“我父亲在世时,曾提过卜卦上的话,父亲说:‘我的两个儿子,都会兴起,而且强大,福分流传后世。’现在我为庶子,按理不能成为国王,现在因为马群相斗事件,致使我们分别,岂非天意?”

于是,慕容吐谷浑拒绝了使者的建议,拒不东返,一路西迁而去。

鲜卑慕容氏,根据地原在今中国东北的辽宁一带,但是,在慕容吐谷浑西迁若干年后,在中国境内,出现了两个慕容家族所统治的王国。

其中一个王国,便是五胡十六国中的前燕,极盛时期的统治疆域,包括如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各地一部分。

前燕的建立者叫做慕容皝,公元337年底,他自立为燕王,此为前燕的雏形。公元353年底,慕容皝的儿子慕容儁灭亡了冉魏,自立为帝,建号“元玺”,前燕政权遂正式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