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北强南弱(第2/23页)
贺琛说的这四点,应当说还是相当公允的,切中肯絮,但是,萧衍拿到这封奏疏后的反应是什么?两个字——大怒,然后,亲自起草诏书,痛骂贺琛,予以强硬回击——一、你说地方官办事不力,可以,你具体指出谁谁谁有问题;二、你说要力行俭素,教化天下,说得对,但是老子还不够俭素吗?老子30多年没碰过女人了,住所就一张床,不喝酒,不好音乐,每天三更就起,经常忙到一天吃一顿饭,以前腰围超过十围,现在两尺不到,老子他妈是为了啥?你说啊!三、你说百官无不奏事,只是说些鸡毛蒜皮小事,夸大政绩,想要升官,好,你现在不许百官奏事,岂不因噎废食?没听说过“专听生奸,独断成乱”这句话吗?
眼见老大恼羞成怒,贺琛自然不敢废话,只能乖乖闭嘴了。
至于仁慈,似乎是项美德,但是作为国家统治者,仁慈过了头,麻烦就来了:
萧衍对百官很仁慈,几乎不杀人,于是造成了百官“缘饰奸谄,深害时政”;
萧衍对亲戚子侄很仁慈,于是造成了萧姓宗室成了烂货集中营;
因为仁慈,萧衍笃信佛教,造成了南梁佛寺无止境的滥建,造成极大的浪费,甚至他还四次出家当和尚,最后三次,百官为了赎回他来,花了四亿钱,羊毛出在羊身上,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如果说以上三条还不足以致命,那最后一点就很致命了——萧衍对于流亡的政治人物,同样“仁慈”得很。
萧衍的最终悲剧,就是因为最后一条,他接纳了一个不该接纳的人——侯景!
既生瑜,何生亮
侯景也是六镇兵乱中涌现出来的枭雄,原是尔朱荣部将,后来投奔了高欢,跟一般将帅不同,他有些残疾,右腿稍短,走路有些跛脚,所以,一般将领擅长的搭弓射箭、骑马杀敌,他都不擅长,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出色的将领,因为,他拥有更重要的素质——脑子好。
侯景其人非常自负,他看不起高欢身边诸如高敖曹、彭乐这样的猛将,认为他们没有政治头脑;他还曾向高欢夸口,说只要给我三万人马,我就能横行天下,活捉萧衍。高欢没有给侯景三万,他给了十万,让侯景全权负责黄河以南的军事事务,对他极为宠信。
高欢重用侯景,这是对的,但也是错的。之所以是对的,是因为侯景很强,他不负所托,干得有声有色,有他经营黄河以南,高欢大可高枕无忧;而之所以是错的,也是因为侯景很强,强到了只有高欢一个人能控制他,高欢的高枕无忧,可能演变成接班人高澄的寝食难安。
很快,高欢病重了,然后,高澄焦虑了。有次高欢找来了高澄,问他是不是担心侯景?高澄说是。于是高欢历数朝内重将,最后指出,能够对付侯景的,只有慕容绍宗,所以,他生前刻意压制慕容绍宗,留给高澄自己来提拔。
高欢帮高澄找到了对付侯景的人选,但是,很可惜,他没有帮高澄找到阻止侯景叛变的方法。在高欢生病期间,为了永绝后患,高澄曾送了封给侯景,要他进京朝见,当然,此举失败了,因为侯景太聪明了,他很快就察觉了高澄的意图,当他听说高欢重病时,便开始秘密筹划,意欲叛乱了。
公元547年正月初八,高欢病逝,高澄秘不发丧,朝内仅有陈元康知道死讯。然而,即便如此,侯景还是有所警觉,在高欢去世后五天,正月十三,侯景在河南宣布叛变,投降西魏;当然,狡兔三窟,侯景也没有在西魏一根绳上吊死,二月十三日,当时已经接受了西魏任命(元宝炬任命他为太傅,兼河南道行台)的侯景派人送了封信给萧衍,也提出要投降南梁。
萧衍于是召集大臣讨论,大臣们的意见相当一致——不可。然而,萧衍却有不同看法,认为这是向北部扩张、一统天下的绝好机会。
为什么萧衍有如此另类的看法呢?原来,前段时间萧衍做了个梦,梦见中原的各级地方首脑,都献出了土地投降,南梁中央一片欢腾……
二月十五日,萧衍发布命令,封侯景为河南王,任其为大将军、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三月七日,萧衍令羊鸦仁、桓和、湛海珍等率军七万,向东魏悬瓠(东魏豫州,今河南省汝南县)进发,运送粮草,接济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