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5/26页)
宇文赟的刑法有多苛酷?只需要一件事就能说明。
宇文赟的杖责,一开始的单位是“一百二十棍”,也就是说,但凡有人不遂宇文赟的意,宇文赟要动手,起跳价,一百二十棍,再往上累加,也是一百二,二百四,三百六,以此类推;但是,后来宇文赟还是觉得不爽,再度改了度量衡,把“一百二十棍”的起跳价,改成了“二百四十棍”……
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每个犯人到了所发配的地区,都会被打顿杀威棒。比如说,武松为兄报仇,杀了西门庆、潘金莲、王婆等一干人等,发配去孟州的时候,就要被打“一百杀威棒”。这“一百杀威棒”可是威力无穷,就是武松这样的好汉,真要差拨们卯足劲打,也得打残废了;要搁一般人,那就直接死了。当然了,好在当时的管营施恩有求于武松,便把这一百棒寄下来了。
宇文赟这“二百四十棍”是什么概念,想必也无需多言了。总之,宇文赟的心思,要么不打,要打就直接一击到位——不死也让你残废。
宇文赟不仅严肃的制订了法律,而且严格的执行了法律,据说,这套法律,不仅对公卿们适用,哪怕是宫中的嫔妃和太监们也是适用的(宫人内职亦如之,后、妃、嫔、御,虽被宠幸,亦多杖背)。造成了什么后果呢?于是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
于是,目标达成,终于没几个人敢劝谏宇文赟了,大家都只求保命了……
这个《刑经圣制》,显然就是宇文赟具有代表性的暴政,也是最为广大人民所痛恨的,而杨坚上来就废除了这套刑法,显见是有助于安抚民心的。
接下来,杨坚所作的,就是改变宇文赟时代奢侈浮华的生活作风,以身作则,做个节能减碳绿色环保型新人——躬履节俭。
其实呢,说到节俭,宇文邕就是个很节俭的人(周主性节俭,常服布袍,寝布被,后宫不过十馀人);只是呢,儿子宇文赟不争气,上台后乱折腾一气,连各种仪仗,都要是双倍量的,其他更是无需多言了。此次的杨坚,应该算是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到宇文邕时代的情况。
当然,说到节俭的问题,大家也别以为杨坚这是政治秀,事实上,这是杨坚骨子里就有的习性。《资治通鉴》后来对杨坚的一生进行总结的时候,就大谈节俭的问题——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令补用(自己的仪仗队和穿戴用品,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平时吃饭,一顿饭就一个肉菜,要知道现在平常人家,一顿饭也两荤一素一汤呢);后宫皆服浣濯之衣(后宫的衣物也很朴素)。天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率衣绢布,不服绫绮,装带不过铜铁骨角,无金玉之饰(效果非常好,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在文帝一朝,简朴从上到下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俗)。
由此可见,杨坚的节俭已经不是他的个人美德了,而是成为隋朝初年社会上的良好风尚了,杨坚能做到如此地步,我们也是要为他大大鼓掌的。
以后我们还会知道,杨坚节俭虽然很好,但是太过苛刻,也会有副作用。
杨坚一共五个儿子,长子杨勇先前为太子,此子就因为爱好排场的毛病,深为杨坚不满,杨坚曾当面教训他,并将节俭跟王朝兴衰联系在了一起,结果杨勇还是不听劝,最后他的太子被废掉,就跟“节俭”二字有莫大的关系。
另外一个因为不够节俭而倒霉的儿子,是秦王杨俊。杨坚在多次劝说杨俊未果后,就将其免了官,后来杨俊病逝了,杨坚也仍是愤愤不平,象征性哭了两声,然后就拒绝了他的手下为其立碑的请求。
杨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遭遇了惨痛的“人伦悲剧”的皇帝(杨坚五个儿子,最后只剩了杨广,而且,历史上还很长时间都流传着杨广弑父篡位的传说),而说起来,这也跟他极度节俭的性情是有关系的。
有点扯远了,回到正题。杨坚的两个举措,制定宽松的新刑法,力行节俭,还是很有效果的,起到了很好的收服人心的作用——中外悦之。
杨坚其后还做了第三件事,那就是恢复信仰自由——复行佛道二教,旧沙门、道士精诚自首者,简令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