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24/26页)
杨坚篡位的节奏之快,连他的女儿杨丽华都感到难以接受。杨丽华一开始还帮助杨坚控制了宫廷大局,但是,当时的杨丽华,并没有想到杨坚会篡位,等到杨坚图穷匕见,杨丽华却日渐不满起来,时常面露不快(意颇不平,形于言色),等到杨坚篡位成功,更是抑郁难平(愤惋逾甚)。杨坚对这个女儿也觉得惭愧,改封其为“乐平公主”,还一度劝她改嫁,只是杨丽华抵死不从,只能作罢。
杨坚上台后即改革了官制(我们以后会详谈),去除了北周所行的“周制”(北周是实行的复古潮流),改行汉魏之制,于是,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卫等十二府,以分司统职。又置上柱国至都督十一等勋官,以酬勤劳;特进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以加文武官之有德声者。改侍中为纳言。
接着,第一届政府新鲜出炉,主要成员——立王后独孤为皇后,王太子勇为皇太子;以相国司马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相国司录京兆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相国内郎李德林为内史令;以大将军赵煚为尚书右仆射。
杨坚的这次篡位,基本上得到了北周朝内除去宇文氏宗室的一致支持:
北魏世族中有:元氏(北魏宗室)、长孙氏、陇西源氏(代表人物源雄,尉迟迥叛乱时,出任徐州总管,有力的遏制了南陈跟司马消难的合流)、弘农杨氏(代表人物杨素,讨平了尉迟迥部将宇文胄)、博陵崔氏(代表人物崔弘度、崔弘升兄弟)、荥阳郑氏(代表人物郑译)、河东薛氏、柳氏(代表人物柳裘);
北周豪族有:陇西李氏(代表人物李穆)、安定梁氏(代表人物梁睿)、昌黎大棘宇文氏(代表人物宇文忻,跟北周宗室并不是同一家族)、昌黎徙河豆卢氏(代表人物豆卢绩,本是鲜卑慕容氏之后,带兵讨平了王谦和高阿那肱的叛乱)、武川宇文氏(原姓破头野)、代北贺若氏(代表人物贺若宜、贺若弼)、乐浪王氏(代表人物王谊,带兵讨平司马消难)、扶风窦氏(代表人物窦荣定,杨坚的姐夫)、京兆韦氏(代表人物韦孝宽)、王氏(代表人物王世积),武功苏氏(苏威)、河南东垣韩氏,等等……
这些情况都说明,杨坚取代宇文氏,并没有受到太大阻碍,宇文氏尽管经历了几代的经营,但却没有真正形成强大的政治根基。
然而,与之同时,这也说明,杨氏同样没有强大的根基,支持杨氏的,也不过是跟风而已,这种情况,我们不妨通过两个小插曲来一窥究竟。
杨坚有个老朋友,叫做荣建绪,在他篡位前夕,中央曾命荣建绪当息州刺史。当时杨坚劝他慢点走,还说:“且踌躇,当共取富贵。”
老朋友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荣建绪应该是懂了,但是,即便荣建绪懂了,他也没有领情,他是这么说的:“明公此旨,非仆所闻。”
过不多久,杨坚篡位,荣建绪来朝觐见,杨坚问他:“卿亦悔不?”
荣建绪磕头道:“臣位非徐广,情类杨彪。”
杨坚大笑:“朕虽不晓书语,亦知卿此言不逊!”
杨坚听不懂徐广、杨彪的故事,我们来解释一下。
徐广是东晋末人,历受东晋国恩,后来历经桓玄和刘裕的两度篡位,每次都唏嘘流泪不已,为啥呢?因为他自认是“晋朝遗老”。荣建绪说自己“位非徐广”,就是说,以他的资历,可能算不上是北周的遗老。
另一位杨彪,有个很出名的儿子,叫做杨修。杨彪忠于汉室,一度被曹操打入大牢,杨修死后,更是十余年不出仕,曹丕后来篡汉,也没有难为他,因此史书上有“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的说法。荣建绪说自己“情类杨彪”,无疑是说,从感情上,他依然效忠北周——尽管杨坚是他老朋友。
杨坚是个聪明人,虽然不懂荣建绪拽这些典故,但是,也知道他出言不逊。
有荣建绪这种想法的,显然不是一个两个,但是,敢说出来的,只有荣建绪一人,道理很简单,并不是所有人都跟荣建绪一样,跟杨坚关系这么好,在出言不逊之后,还可以保条小命的。
当然,如果说荣建绪这样内心依然忠于北周的,可能不会太多了,但接下来一个人的心态,可能可以代表大部分人,此人便是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