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终卷) 定鼎 第四十七章 新帝之谋(第3/5页)
任季卫从随身所藏取出一方明黄锦绸,展开在桌上,映入眼帘却是刺目的三行血字:“谕蜀督曹义渠及蜀地将卒知悉,崇国公,枢密使林缚,惘顾皇恩,专擅朝政,任人唯私,欺凌宗室,禁嫁宗室女,意欲私占……”
董原、刘庭州、元归政三人看了心里一惊,没想到任季卫带来的竟是勤王血诏。
所谓禁嫁宗室女,是指太后年后有意将阳信公主许给崇安侯世子为妻一事。这事传出风声,据说林缚送了一柄刀到崇安侯府上为贺,吓得崇安侯率一家老小到宫门前跪拒婚事,又赶紧使刚刚成年的世子娶了林续禄的幼女,才使这事不了了之。
董原心里虽惊,但还能坐得住,只是疑惑地看了任季卫一眼。
“七月上旬,有山民越蜀山入渝州,自称受内侍使张晏所遣,要求见曹督。曹督见之,得看此诏。曹督知此事非同小可,特遣季卫来许昌,与诸位大人商议……”
听任季卫这么说,元归政便知道这血诏多半是假的。张晏再蠢,能派人出江宁,也应该先来许昌,怎么可能舍近求远,先派人潜往渝州联络?退一万步说,就算这封血诏是真的,林缚不废永兴帝自立,这血诏跟废布一块有什么区别?林缚在荆襄备有重兵,曹义渠敢率兵马沿峡江东进吗?曹义渠叫任季卫随身带着血诏,无疑也表明他对血诏的轻视态度。
“林缚专擅惹得怨声载道,也是天下皆知之事。但是这封血诏非同小可,虽说是帝亲书,但没有用印,外人说这是假,我们又怎么去辨其是真的?”董原问道。
“虽说帝诏此时已经无法出京,但想来诸位大人身边应存有帝以前所发的诏书。即便没有用印,是真是假,比对便知。”任季卫说道:“再者,诏之真假,不在外人怎么看,而在于董大人心里以为此诏是真是假……”
董原忍不住要笑,任氏四杰的老三任叔达便以伪造古人书笔而闻名,这时候纠结血诏的真假也没有丁点意义。任季卫拿出血诏来,只是表明曹家在将来的形势发展中有意掌握主动。
董原并无意直接跟任季卫深谈,宴过之后,便与刘庭州先离去,而将元归政留在驿馆里陪同任季卫。
过了子时,元归政才跟任季卫告别,来行辕见董原,刘庭州也在董原的行辕里等着元归政过来。
“倘若林缚废帝自立,曹家有意在渝州另立新帝,希望许昌能共拥之……”元归政说道。
“任季卫有说曹家有意立谁?”刘庭州焦急地问道。
虽说永兴帝及其二子都给软禁在江宁,但元越高祖一脉历经十三代的繁衍、传承,“鉴”字辈的宗子就有两千余人。“鉴”字辈宗子虽说在燕胡南侵后给诛杀了大半,但依旧有好几百人分散各地。虽然跟庆裕、德隆、崇观、永兴四帝的血脉亲缘有近有远,但这些宗子至少都是元越子孙,倒不愁找不到拥立的对象。
刘庭州对元氏忠心不改,甚至想筹划使永兴帝二子逃出江宁,但此计所行甚险,即使拥立其他元氏子弟,他也是极重视血缘之亲疏。
董原才不会在意拥立的对象,不管谁都不过是个傀儡。董原眼睛盯着铺在长案上的地图。
曹家在蜀地巩固根基,也就两三年的时间,还谈不上根深蒂固。麾下兵马也就恢复到十三四万人,甚至还不及其据关中鼎盛之时,更不能跟淮东四十万精锐相比。但曹家敢有另立新帝的野心,说到底还是依仗川蜀的特殊地形。
川蜀才是真正的四塞之地,淮东打不下关中,要想对川蜀用兵,只能从荆州、夷陵沿扬子江西进入蜀。渝州以东的峡江通道十分的狭窄跟险峻,曹家只要在峡江的上游,在渝州以东诸城填以三五万精锐,就能将淮东精锐封堵在川蜀之外。淮东兵马再多,再精锐,想强行破开峡江天险,也是极其艰难。更何况淮东在北面还要受北燕在山东、关中兵马的牵制,也没有可能全力对川蜀用兵。
另外,就是川蜀要比关中富庶得多。
关中虽是六朝立都之地,但从陈朝起,关中就因耕殖过度而日益败废,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泾渭等水不旱也是小大涝不断,使得关中近二三百年来已成西北苦寒之地。关中虽最多时拥八百万之民众,但实际的军事潜力不强。而两川,仅川西坝子就有三四百万亩良田,三四十万户人家。